看到這個問題,你想到的是:
然而,答案是要先有人。
如何解決單身問題呢?再往下讀之前先問問自己,是否發自内心想要改變單身這種狀态,并且做好了為此付出行動的準備?
如果自己沒有考慮清楚,請先退出。
因為以你目前這種狀态哪怕找到合适的人你也識别不出來,并且也維系不下去。
考慮清楚的再問自己第二個問題:是不是鼓起了去面對更多陌生人的勇氣,能夠坦然的面對圓滿,面對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對感情的沖擊。
面對愛而不得,面對付出與獲得,面對相愛之後的分崩離析,以及在這一切之後依然保有對愛情的期待?
好了,如果你的回答都是“是的”,那我們就進入脫單的正題了。
01
什麼樣的人會單身?
這幾年來我觀察了大量單身人群(除去主動單身者),我将有擇偶意向,但是卻還處于單身狀态的原因歸為如下幾種:
- 主觀原因:性格内向,不善溝通,比較宅,不去社交等。
- 客觀原因:社交圈子窄,沒有渠道認識異性。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認識異性。
- 其他原因:暫時沒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異性(看上自己的自己看不上,自己看上的又看不上自己 —— 需求錯位)或者是不夠自信,心理建設不足。
02
我們通常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愛情?
“愛情”的學術釋義是:人際之間吸引的最強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度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産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
也就是說産生愛情的基礎是需要有吸引力,這是第一步,首先你得讓别人有興趣吧。
那麼吸引力來自于哪呢?其實吸引力主要來自于這四個要素:“外在條件”、“内在條件”、“經濟條件”、“是否喜歡自己”。
- “外在條件”很好理解,就是指顔值身材。
- “内在條件”包括這個人的精神内涵、談吐氣質、眼界格局等。
- “經濟條件”指的是這個人經濟實力、社會地位、背景資源等。
- “是否喜歡自己”這個就很好理解了,通常來講人們更傾向于被喜歡自己的人吸引。
而在這四點之下的細分選項,男女在擇偶上的傾向性是不同的。
數據顯示,中國女性更看重的是對方的内在和經濟實力,卻并不關心男性的外表。
在中國女性心目中,最理想的對象是“性格脾氣好、真心待人、事業有成”的男性,而“高顔值”隻排在第七位。
相比之下,男性就比較看重女性的顔值外表。
在男性的擇偶标準中,除了性格脾氣、真心待人、生活習慣等因素外,顔值外表也占據了很高的比重,排在第五位。
整體看起來,男性更愛色、女性更追求安全感。(大數據顯示,并非本人主觀認知)
我們可以發現,這四個元素中,前三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需要人為幹涉的,這也是最初始的吸引力。
“是否喜歡自己”是主觀的,是需要人為表現的。
通常在擇偶中,一上來決定兩人有沒有可能深入發展靠的是前三個元素。
那些相親中說什麼“相親對象一開始聊得挺好的,為什麼後面越來越冷淡”,基本都是前三項在對方眼裡不過關。
而到了雙方都感覺不錯,有意進入彙總階段的時候,第四項才更有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在剛剛認識的時候就打出“感情牌”的往往不成功,或者“十舔九散”,因為這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而過了吸引力的階段,進入正式相處之後,決定了兩人之間是否可以步入婚姻更多看的是性格脾氣、三觀以及生活習慣等。
03
脫單,這些你要明白
1.拓寬選擇的“基本面”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單身都是因為過于被動。通常情況下,男生更傾向于主動追求自己喜歡的女生,而女生更傾向于在追求自己的男生中做選擇。
這樣來看,男生的擇偶範圍比女生要寬泛很多。
但是現實生活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女性在婚戀擇偶初期完成的是資格考試,大部分女性達到60分及格就可以。
而男性完成的是選拔考試,隻有打敗其他競争對手才有可能得到心儀的女性。
所以,基本面x擇偶難度,男性女性擇偶的整體難度基本持平。在擇偶難度這項社會約定俗成的标準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擴大基本面能夠有效地靠近理想目标。
2.“颠覆思維”破除性别論
如果依然采用傳統的男主動、女被動的局面,女性可選擇的空間便會大大降低。
部分優質女性可能會選擇下遷式婚姻,而這種匹配方式超出來的價值,我将其成為“剩餘價值”就會通過其他方式發洩出來,這就增加了情感上的不穩定性。
破除性别論就是一種“雙性思維”。
在擇偶以及相處上,雙方各讓出一部分的利益去交換一部分的權利,以此來達成相對的穩定。
具體的表現就是,女性完全有自由去追求自己喜歡的男生,或者去對自己喜歡的男性表白。但是要讓出一部分類似男性需要在物質上照顧女性的義務。
04
開始行動
理論上說清楚了之後剩下的就是行動了。
部分人存在的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的問題,除了刻意練習真的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
任何一項技能的習得都是需要投入大量練習的,重複是從笨拙達到熟練的唯一通路,就像我們小時候學習的課文《賣油翁》中“無它,唯手熟爾”。
接受自己最開始的笨拙,并且相信自己有一天可以在心儀的異性面前談吐自如。
1.渠道拓展:解決單身的客觀問題
解決了對于擇偶的認知層面的問題,我們再來解決很多人說的“圈子太小了,沒有認識異性的渠道”這個問題。既然圈子小,那麼就要有意識的擴大自己的圈子。
- 工作圈:工作圈的異性通常是我們最頻繁接觸的異性,也是比較了解的異性,往往最容易産生感情。
- 愛好圈:除了工作之外,我們還有哪些愛好,比如徒步、攝影、旅行、讀書、桌遊等等。加入相應的圈子,多參加線下的活動,也是一種拓展異性資源不錯的手段。
- 介紹相親:如上述兩種方式實踐起來都有難度,那身邊親朋好友介紹也是一種比較節省時間、也相對較為高效的擇偶方式,因為家人朋友幫你過濾掉了家庭以及物質的基礎條件。
- 專業相親:去找專業的相親機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部分需要付費,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
對于參加朋友的局或者參加線下活動這種方式,有人覺得不一定有合适的目标,比較浪費時間。
其實我們在認識陌生人的時候需要有種投資的思維,刻意的去社交。
“六度人脈”理論認為,每一個擦肩而過的陌生人都有可能是你的第六度人脈。
1967年,美國社會學家Stanley Milgram進行了一場實驗。
他随機從中西部挑選出一批志願者,要求志願者們将包裹郵寄給馬薩諸塞州一個素不相識的人。
發件人知道收件人的姓名、職業和大緻位置。
按照指令,他們先将包裹寄給自己朋友圈中根據名字最有可能認識目标的一個人,那個人再依次類推,下一個人再依次類推,直到包裹最終到達目标收件人手中。
盡管參與者預計這一鎖鍊至少會包含上百個中間人,但最終成功送達包裹的鎖鍊中平均隻有5-7個中間人,這便誕生了“六度人脈”理論。
當我們有意識的去認識異性資源,哪怕與你建立鍊接的這一批人沒有符合你擇偶标準的,但是通過這一批人打通節點,你便有機會認識第二波次的人,那麼你成功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在認識異性的時候有一點特别需要注意:不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拿未來男/女朋友的标準去衡量所有認識的異性。
我發現大家總是喜歡拿一套自己的标準去框所有異性,發現沒有一個能完美入框,然後就認為這些人都不合适。
正确的做法是,在剛認識異性的時候先放開,自己不要有任何的代入感,客觀的去觀察這個人的思想觀念以及行為特征。
通過對比不同的異性的特點以及差異來總結、歸納出一個最适合自己的未來伴侶的框架,然後再去尋找合适的人,這才是科學的擇偶标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