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不再有貓》并不是一本貓做主角的書,說的是假如用一樣重要東西的消失去延長一天生命,你會選什麼,當世界上沒有了它們的存在,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位30歲的郵差,被查出來腦腫瘤第四期。醫生說最多活半年,也許再活一星期也不好說。正當他不知如何面對時,一個長相跟他一模一樣的“魔鬼”出現了,并且跟他達成了交易:讓某樣東西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他就可以多活一天。而規則要由“魔鬼”來決定讓這個世界失去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
之後電話、電影、時鐘、貓……伴随着這些東西失去,他會獲得生命的延續,延續後的生命又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的感覺?最後他會如何選擇?同時故事中穿插着主人公對待親情、愛情的态度和看法都有一個共同點:不願表達,且不被理解。
圖片來自網絡
他在學生時代和女友的交往中,總是無法把心意和想法傳達給對方,哪怕是在一起的時候,卻總是要寄托于電話,認為隻要有電話,就可以搞定一切。即便是在旅遊回來的飛機上,他也認為如果當時有電話可以打給坐在身旁的她,他們就不會分手。而前女友認為主人公是一個很容易有煩惱,很容易沮喪的人,而且總是遲遲無法振作起來。
和父親的關系漸行漸遠。曾經他們一家三口感情很好,經常一起出門吃飯,也一起去旅行。而當母親生病後,他卻很少和父親說話,父子雙方都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情況和理由,隻想到自己,完全沒有為母親着想。他無法原諒在母親臨終的時候,父親都沒有在醫院陪護,而是堅持要修好母親的手表,而那隻手表直到最後,都無法修好。無論父親怎麼解釋,他都無法理解父親說的道理。從此沒有再和父親說過一句話。
圖片來自網絡
不論是愛情還是親情,都需要用心經營,不願意聽對方說什麼,一味主張自己,卻又認為對方會體諒自己,認為情況沒那麼嚴重,當發現不對勁時,已經無法回頭。不被理解,所以不願表達;不願表達,更不被理解。在這樣的死循環之中,積壓在心裡的東西給了黑洞充分的生長空間,也許就在某一天某一刻,吞噬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自己不願意從黑洞裡走出來,誰也幫不了你。不願表達,不被理解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情緒。每個人的内心都有可能存在一個黑洞,會不會從量到質變,應該如何面對,是看完這本書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順利從黑洞裡走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