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第二個星期天,銀杏葉黃、桂花飄香的秋日,西北唯一的部屬師範大學,迎來了自己的78歲生日,她就是位于古都西安的——
陝西師範大學!
大氣恢弘的陝師大長安校區。
攝影 / 張宇軒
文藝氣息濃厚的她,是每年定期火上熱搜的“搞浪漫行家”。連續十六年,新生報到攜帶的是師大老先生們親筆手寫的錄取通知書,今年的新生還收到學校寄出的手寫銀杏書簽。每一份錄取通知書,每一枚書簽,都是獨一無二的書法,一撇一捺寫滿學校的情誼。
陝師大老教授們手寫的錄取通知書,
每年火上熱搜,豔羨無數他校學子。
而對于畢業生,學校又以一枚紫檀方印相贈,蓋章即負責,勉勵每一位離開校園的學子。從入學到畢業,儀式感拉滿,是相同的希冀與寄托。
專注于西部基礎教育的她,是當之無愧的“教師搖籃”。建校以來,超過三分之二的畢業生,近30萬人奔赴西部各地,站上三尺講台。有人說,大西北的每一所中學裡,都能看到陝師大人執教的身影。
學校贈給畢業生的紫檀方印。
攝影 / 羅亞娜
彙聚天南海北美味的她,還是西安高校圈裡出了名的“幹飯行家”。“陝西吃飯大學”的外号,從來不隻是因為讀音相似,其他西安高校學生一聽陝師大就直流口水。在以前,師大的食堂飯票甚至可以在附近“以物易物”買東西。
她,就是會搞浪漫,也能幹飯的“西部紅燭”。78年來,一代代師大人接力并傳承,燃燒點點星火,照亮西部孩子教育的天空。
來自星星的大學,每個人都是“閃star”!
攝影 / 劉欣怡
01 “閃star”,左手文藝,右手幹飯!
手寫錄取通知書與銀杏書簽,隻是陝師大文藝範兒的縮影。在這裡,寫得一手好字是師生們默契的“必修課”。
手寫銀杏書簽,學校為今年新生準備的伴手禮。
攝影 / 羅亞娜
陝師大建校時期,籌建人之一的于右任先生便是著名的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在今天的校園裡,書畫藝術博物館、霍松林藝術館、師大碑林“暢志園”、師大賦碑亭等書法場所随處可見,甚至每個教室裡都挂着幾幅書法作品,無不彰顯着陝師大的書法傳統。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形容陝師大也十分恰當。坐落于古都西安的她,也浸潤了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向左滑動
圖1: 雁塔校區曲江流飲。攝影 / 吳潇郡
圖2: 長安校區賦碑亭。攝影 / 廖寶鑫
雁塔區的老校區,衆多建築采取傳統書院形式,黑白灰色簡潔統一,古樸典雅。這裡東鄰大雁塔,南依曲江,曆來是文人雅集,才俊輩出的鐘靈毓秀之地。
早在唐代,雁塔題名、曲江踏青、杏園遊宴都是新科進士及第的雅興。意氣風發的白居易,就曾在這裡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向左滑動
圖1-3: 雁塔校區古樸典雅的圖書館,及校園景色。
圖1-2攝影 / 吳澤宇,圖3攝影 / 廖寶鑫
位于長安區的長安校區雖然是新校區,文化氣息也并不遜色。存于曆史文化館的一塊戰國秦封宗邑瓦書,記載了當時界封的地點,範圍正好包括現在的長安校區,可謂是陝師大兩千多年前的“地契”。
相比雁塔校區, 長安校區更加現代化。
而長安校區的地名,都取自長安區的曆史遺迹——
上林道、上林體育場,來自漢武帝帶領部下狩獵訓練騎射的“上林苑”;學生最常走過的昆明湖路,取自漢代昆明湖遺址;去圖書館的必經之路香積大道,取自盛唐建立的佛教名刹香積寺。學生公寓,則是“整整齊齊”的周、秦、漢、唐,梅、蘭、竹、菊......
向左滑動
圖1-2: 長安校區籃球場、網球場。
攝影 / 李祯元
陝師大有許多外号,比如作為諧音梗的“閃star”,因為女生多而得名的“吳家墳皇家女子學院”,因為綠化水平高而得名的“陝西森林大學”......但最深入人心的,無疑是“陝西吃飯大學”。
有句話在西安高校間廣泛流傳:“交大的櫻花,師大的飯,外院的美女團團轉”。在陝師大,僅僅是雁塔校區就有大大小小六個食堂,食堂大師傅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如掃地僧般的人物。
長安校區溢香樓。
攝影 / 廖寶鑫
從學子食府吃到紫閣餐廳,從陽光苑吃到溢香樓,别的不說,光是最平常的粥就有八寶粥、黑米粥、紅豆粥、小米粥、燕麥粥等等,米飯也有鍋巴飯、石鍋拌飯、炒飯、蓋澆飯等款式任君挑選。
人在西北,怎麼能不吃面呢?陝師大還有專門做面食的園丁面食屋。肉夾馍、大盤雞拌面這些西北常見面食是必須要有的,西紅柿雞蛋餃子這種“異類”也讓人大開眼界。
向左滑動
圖1-3: 天南海北的美食,都能在“陝西吃飯大學”吃到。
攝影 / 劉欣怡
全球美味也彙聚師大,意大利面、韓國搖滾烤雞、葡式蛋撻紛紛出現在師大食堂的各個地方。無論你是國外人國内人南方人北方人,總有一道師大飯菜合你胃口。
一條師大路,也承載了無數師大人的味覺記憶。作為西安的文藝地标,經典的西安愛情故事中,都有一段師大路往事,約會的男男女女們,都曾牽手走過師大路高高的梧桐樹下。甚至歌手也會用西安方言吼上一句“她和他相識在,師大路滴報攤”,一部青春的影片,開始鋪排。
下課後,去哪個食堂吃飯呢?
攝影 / 廖寶鑫
在師大路店鋪搬遷之前,這裡不僅是師大人的小廚房,更滋養着附近西外(西安外國語大學)、政法(西北政法大學)、西财(西安财經大學)等多校學子的胃,并成為他們共享的記憶。
02 “西北第一師範”,到底有多牛?
“高中不努力,大學去隔壁”,這是許多師大附中老師的口頭禅,甚至在西工大附中、西交大附中,隻要是陝師大畢業的老師都有相似的口吻。雖然師大人如此吐槽,但沒有人否認她作為“西北第一師範高校”的實力。
長安校區背靠終南山,
近處是新勇學生活動中心。
攝影 / 吳潇郡
78年間,她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省屬專科學校,成為教育部直屬的六所師範大學之一。
1944年,國學大師黎錦熙先生,和著名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先生等參與籌建了陝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這是陝師大的1.0版本;十年後,學校定名為西安師範學院,這是陝師大的2.0版本;1960年,她與陝西師範學院合并,正式更名陝西師範大學,這便是陝師大的3.0版本。
陝師大教育博物館,
是全國首家綜合性教育博物館。
攝影 / 劉芊蔚
陝師大的學科實力到底有多強呢?2020年,軟科發布中國大學文科實力排名,陝西師範大學位居全國第22位,并且位列西北高校首位,其中“中國語言文學”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專業,曆史地理學、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文學、動物學等是國家重點學科,說一句“西北最強文科高校”也毫不過分。
在文藝範兒十足的陝師大,理科專業也不甘落後,并且大放異彩。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農業科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态學等7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校園裡,處處都能見到埋頭讀書的師大人。
攝影 / 吳潇郡
陝師之“強”,更在于陝師大的師者與老先生們。
學校第一任校長劉澤如,是著名教育學家、中國教育工會首任主席;曆史學科的史念海,是中國曆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創始人和開拓者;地理學科的黃國璋,則是中國地理學會第一任會長......一輩又一輩的師大人踐行着“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精神指南。
“做園丁之園丁,當人梯之人梯”,
陝師大校園不知走出多少大師。
攝影 / 吳潇郡
“做園丁之園丁,樂育秾桃豔李;當人梯之人梯,共攀秀嶺奇峰”,這是師大無人不知的《師大賦》,其所著并手書者,便是中國古典文學和詩界的泰鬥級人物——霍松林先生,因為常年紮根西北,學界稱為“西北王”,而陝師學子則親切稱呼為“吾校之寶”。
遲铎教授和團隊曆經二十八載,打磨一部傳世經典《十三經辭典》;李玉虎和他的“美容”團隊,在西安各遺址、博物館修文物;專門“給蝗蟲起名字”的鄭哲民教授,研究昆蟲一輩子,發現了近千個蝗蟲新種并為其命名......
昆明湖旁拉馬頭琴的老先生。
攝影 / 廖寶鑫
在陝師大,還可以體驗“電視上教授就在我學校”的傲嬌,上課猶如追星,每天幹飯時的“電子榨菜”,可能就是一堂生動的曆史課。
這說的當然是《百家講壇》的最“萌”教授于赓哲了。《狄仁傑真相》《發現上官婉兒》等節目一經播出,便引發轟動。他博古通今,比如用“商人買車不得超過寶馬三系”來解釋古代的重農抑商,十分淺顯易懂。他還對想要穿越回盛唐的網友提出誠懇的建議:帶點中學的數理化課本,還能在欽天監混個小官,不然“在唐朝當全年無休的農民也不咋快樂”。
風趣幽默的于赓哲老師。
動圖來源 / 良師雅集
有趣的是,如今的于赓哲教授還是一位B站曆史區up主,擁有60多萬粉絲。曾經漲到十萬粉時,網友提出十萬粉要穿女裝的“優良傳統”,結果被他義正言辭地拒絕:穿女裝是不可能的,跳胡旋舞倒是可以考慮。至今,粉絲們仍等着他在陝師大門口跳胡旋舞的福利。
前有于赓哲教授四登《百家講壇》,緊接着便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韓鋼三登央視《法律講堂(文史版)》,講述《麻城冤案》《大明疑案·李福達謀反竊官案》《伍子胥複仇》,還好兩檔節目不是同時播出,不然得多難為師大學子。
作為西北地區的“第一師範高校”,陝師大之強,不僅在于學科實力與學界大師,更在于所肩負的教育之責任。78年來,她燃起萬盞紅燭,在西部閃耀。
03 “畢業了,到西部去!”
對于西北孩子來說,一個直觀的印象是,語數外物化生政史地......總有那麼一門課的老師畢業于陝師大。據統計,陝西省90%以上的中學都有師大畢業生任教,80%以上學校的校長、名師畢業于陝西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西北學生都聽老師講過的名字。
攝影 / 吳潇郡
師大人很多生于西部,離開學校後,他們也畢生紮根于西部。這支隊伍規模數十萬計,如星星點點的教育之燭火,燃燒在我國教育事業最為艱苦的地區。
這些數字,诠釋着陝師大與西部教育的緣分——
紮根西部,投身西部,
陝師大是公費師範生占比最高的部屬師範大學。
制圖 / 九陽
“紮根西部,甘于奉獻,追求卓越,教育報國”,西部紅燭精神已經深入陝師大學子心裡。在校内,他們是學子,走出師大,他們是“紅燭”,用學識和品德,在大西北發光發熱。
向左滑動
圖1: 圖書館自習的學生。攝影 / 文歆
圖2: 學生正在演奏樂器。攝影 / 羅亞娜
圖3: 籃球場上的學生。攝影 / 吳潇郡
每年夏天,畢業的“閃star”們接過紮根西部的大旗,奔向各地三尺講台,傳道授業解惑,他們偶爾也會向學生們不經意提起陝師大,一場場“抱道不屈、擁書自雄”的“招生宣傳”,潤物細無聲地在西部高原褶皺和大山深處進行着。
于是,每年陝師大的新生裡邊,總有一些人會說“我的班主任畢業于陝西師範大學”。
陝師大學生在陝西榆林佳縣鄉村支教。
攝影 / 廖寶鑫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又一群帶着手寫錄取通知書的年輕面孔在這個秋天開學,開始叙述他們的師大故事,而打開陝師大校慶的文章,留言裡總有人講述着自己的師大故事。
“閃star”78歲生日快樂!
攝影 / 文歆
文 | 王小娟(陝師大2022屆校友)、李亦
文字編輯 | 李亦
圖片編輯 | 鲸魚
制圖 | 九陽
頭圖攝影 | 廖寶鑫
封圖攝影 | 視覺中國
未标注的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特别感謝 | 陝西師範大學攝影協會、中二媛
主要參考資料
陝西師範大學長安校區人居環境研究,龍睿,2011年
陝西師範大學老校區校園遺産保護初探,陸強強,2013年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内容
未經賬号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