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 國醫大師(1930.10-)
王烈,第三屆國醫大師,吉林省中醫藥終身教授,全國第一至第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慢性氣道炎症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的異質性疾病,以反複發作的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為主要臨床表現,常在夜間和(或)淩晨發作或加劇。兒童時期哮喘反複發作所引發的氣道高反應性和氣流不可逆性受限,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同時也增加了其發展為成人哮喘的風險。國醫大師王烈精谙小兒哮喘病的治療,于1988年率先提出小兒哮喘病“三期分治”理論,即發作期、緩解期、穩定期三期防治小兒哮喘病。三期分治理論代表了哮喘病發生、演變的3個不同層次,其闡述的疾病發展趨勢、治則治法與三焦辨證辨治疾病方法趨同。
“三焦”之名最早見于《素問·靈蘭秘典論》,雲:“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在繼承先古絕學基礎上,創造性提出溫病之三焦辨證學說。他認為溫病學發生、傳變規律乃始于上焦,終于下焦。因此,三期分治理論與三焦辨證學說不謀而合。同時由于兒科外感病居多,加之小兒純陽之體的生理特點,患病之後多從熱化,故熱病居多,因此,溫病學三焦辨證學說亦适用于指導兒科疾病的治療。現從三焦辨證學說探讨國醫大師王烈治療小兒哮喘病臨證經驗介紹如下,以飨同仁。
發作期:重在治上焦
《溫病條辨》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上焦主要指心肺,其病證主要有三,分别為邪犯肺衛、熱邪犯肺及邪犯心包。邪犯肺衛,主要以發熱不惡寒或微惡寒為主,治療代表方劑為銀翹散;熱邪犯肺,主要以咳為主,代表方劑為桑菊飲;至于邪犯心包,主要以神志改變為主,代表方劑有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王烈等曾做過哮喘患兒1000例發病學初探,認為感染與過敏是小兒哮喘發作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嬰幼兒哮喘更以感染居多,初期除咳喘外,可有如發熱、流涕、咽痛等外感表現,王烈認為此時哮喘發作病位在肺衛,病機為外感邪氣,郁而化熱,治法當以清法為主。治療當務之急要止咳平喘止哮,并應清熱,強調要遵循先表後裡原則,必須先解表清熱,熱退後止哮平喘,治以自拟清咽方;熱退之後以喘息、咳嗽為主時,則分别治以自拟平哮方和瀉肺方進行治療。從溫病分析,其中清咽方與銀翹散、平哮方、瀉肺方與桑菊飲有異曲同工之妙。
● 清咽方
《溫病條辨》曰:“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咽喉為肺胃之門戶,故咽喉首當其沖,治療當清咽,此清咽方名之由來。清咽方由土茯苓、柴胡、黃芩、金蓮花、野菊花、青蒿、紫草、重樓、地龍、蟬蛻等組成。
土茯苓
方中土茯苓甘、淡、平,解毒除濕。土茯苓原用于瀉濁毒,此處為老藥新用,用來治熱。其理在于欲除熱必須使邪有出路,發汗退熱、通腑瀉熱,使邪氣随汗液與大便排出。土茯苓能夠導濕濁下行,熱毒随小便而去,使邪有出路。正如《本草正義》所雲:“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以滲利下導為務。”
柴胡辛、苦、微寒,疏散表熱;黃芩苦、寒,清瀉裡熱;二者合用以清表裡之熱。金蓮花苦、涼,清熱解毒;野菊花苦、辛、微寒,疏風清熱;青蒿苦、辛、寒,辛香透散,以退虛熱;三者合用遵溫病“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三藥質地輕清可直達上焦。紫草甘、鹹、寒,清熱涼血,解毒透疹;重樓苦、微寒,清熱解毒,凉肝定驚。
柴胡
外感熱病過程中常并發斑疹與抽搐,紫草和重樓一方面清熱解毒,另一方面可未病先防,先安未受邪之地,尤其是紫草一味,有預防邪氣由衛至氣甚則營血之變。地龍鹹,寒,息風止痙;蟬蛻甘、寒,清熱止痙;二藥協同兼顧止哮平喘。綜觀全方具有辛凉清透的作用,适用于外感熱病,症見發熱不惡寒或微惡寒,無汗或汗不多,鼻塞、流涕,舌紅,脈數。用于治療哮喘病初期夾外感。
● 平哮方
哮喘發作不伴随發熱時,治療當平哮。王烈認為此時病機為氣逆痰壅血瘀。治療當降氣、化痰、活血,治以平哮方。平哮方由全蠍、地龍、紫蘇子、前胡、側柏葉、麻黃、白鮮皮等組成。
紫蘇子
全蠍辛、平,息風止痙;地龍鹹、寒,息風通絡平喘;哮喘發作時,氣道平滑肌處于痙攣狀态,風勝則痙也,故用全蠍、地龍來息風活血通絡,以解痙止咳;紫蘇子辛、溫,降氣化痰;前胡苦、辛、微寒,除内外之痰實;側柏葉苦、澀、寒,化痰止咳;麻黃辛、溫,宣肺止咳平喘;白鮮皮苦、寒,祛風解毒脫敏,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鮮皮提取物能夠緩解過敏反應引起的炎症而用于過敏反應。諸藥合用,共奏止哮平喘、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小兒哮喘發作期的熱哮,症見咳嗽氣促,喉間哮鳴為著,甚則呼吸困難,喘憋,煩躁不得卧,咽紅,舌質紅,舌苔黃,溲赤,便秘。
● 瀉肺方
哮喘喘息發作經治療喘促哮鳴休止後,以咳嗽為主,或咳嗽變異性哮喘以咳嗽為主症者,治療重在瀉肺。《素問·三部九候論》言:“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瀉肺方的作用在于瀉肺熱。瀉肺方由黃芩、川貝母、百部、枇杷葉、白屈菜、清半夏、瓜蒌等組成。
黃芩
黃芩苦、寒,善瀉肺熱;川貝母苦、甘、微寒,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百部甘、苦、微溫,《藥性賦》曰:“百部治肺熱,咳嗽可止。”枇杷葉苦、微寒,清肺止咳;白屈菜苦凉,止咳化痰;清半夏辛、溫,燥濕化痰;瓜蒌苦、甘、寒,清熱化痰。綜觀本方,具有清肺止咳之功,重在清肺,化痰為次,适用于肺熱重而痰輕之證,症見咳聲有力,音調較高,無痰或少痰,舌紅,脈數。
緩解期:重在治中焦
中焦主要指脾胃。中焦為病有太陰濕化、陽明燥化的不同。哮喘發作期,經治療後喘息平止,症見咳嗽、痰多,進入緩解期。此時治療不同于發作期,重點在化痰止咳。因此時咳嗽乃痰多阻塞氣道所緻,故應以化痰為主,而非以止咳為主。化痰即止咳,止咳藥具有酸斂之性,過用止咳藥會導緻閉門留寇,治療當從中焦濕化進行論治,以自拟化痰方進行治療。
化痰方由陳皮、茯苓、清半夏、桔梗、瓜蒌、北沙參、川貝母、芡實等組成。脾為生痰之源,張錫純雲:“治痰不治脾非其治也。”方中陳皮辛、苦、溫,理氣化痰;茯苓甘、淡、平,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清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桔梗苦、辛、平,宣肺化痰;瓜蒌甘、微苦、寒,清熱化痰;北沙參甘、微苦、微寒,化痰止咳;川貝母苦、甘、微寒,清熱止咳化痰。加入芡實一味,乃仿張錫純理痰湯之旨,固腎抑痰。綜觀本方,具有化痰止咳之功,治療以治痰為主,止咳為次,不同于清肺方,适用于痰重熱輕之證,症見咳嗽重濁、痰多,喉中痰鳴,舌淡、苔滑或膩,脈緩。
川貝母
穩定期:重治下焦
兼顧上、中焦
下焦指肝與腎也。哮喘緩解期經治療後,即進入無症狀期,雖無臨床表現,但與三焦辨證之病位相同。王烈将此期命名為穩定期,此期常病者不診,醫家不治。王烈認為即使此時無症狀,也需要繼續治療,目的在于徹底根治哮喘或減少哮喘複發的次數。此時治療重在固本培元,減少痰氣的産生。固防飲作用在于扶正固本。
方由黃芪、熟地黃、枸杞子、白術、大棗、山藥、玉竹、百合、靈芝、佛手等組成。方中黃芪甘、溫,大補肺脾之氣;熟地黃甘、微溫,滋陰養血;枸杞子甘、平,補腎填精;白術苦、甘、溫,健脾益氣;大棗甘、溫,補中益氣;山藥甘、平,健脾,補肺,固腎,補而不膩;玉竹甘、平,養陰潤燥;百合甘、辛、平,潤肺止咳;靈芝淡、溫,補氣止咳平喘;佛手辛、苦、酸、溫,理氣化痰,健脾消食,使全方補而不滞。正如王烈所說:“佛手一味,上可化痰,中可理氣,下可消食,一物三功。”适用于哮喘穩定期無症狀時。
佛手
哮喘發作初期多因感受外邪所緻,此時治療在于辛凉清透,祛邪外出。哮喘由于治療不當,邪氣直接入裡,即進入緩解期,表現為喘息、咳嗽,選用平哮方和瀉肺方進行治療,治療重點在于清肺熱而非化痰。經治療即進入穩定期。王烈認為此期屬于假愈狀态,應繼續治療,以治腎、扶正固本為主,屬于下焦病治療範疇。在三期分治治療哮喘過程中,王烈并非拘泥于上焦、中焦和下焦分别對應于哮喘的發作期、緩解期和穩定期,如化痰方在調理中焦的同時也兼顧上焦,隻是不同時期治療側重有所不同。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内容選自《中國中醫藥報》2022年6月1日第五版,郭磊 長春中醫藥大學,孔一蔔、孫麗平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