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衆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這段古文小夥伴們肯定都有印象,是我們語文課本上《口技》中的一段内容。口技起源于上古時期,是人們為了獲取食物而發明的一種聲音運用方式,通過模仿動物的聲音來達到目的。後來更是被用于軍事和表演技藝之中,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曆史上關于口技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那麼口技跟小編今天要介紹的動物又有什麼關系呢?
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琴鳥
在澳大利亞地區有一種特有的鳥類,也是他們國家的國鳥,大家可以在澳大利亞的10分硬币上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就是琴鳥,因其有長達70厘米的豎琴形尾羽而得名。大部分琴鳥都是像稚雞一樣的褐色或是紅棕色,最特别的是它們擁有比例誇張的靓麗尾羽,它們也是最古老且體型最大的木栖型鳥類,主要栖息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琴鳥擅奔跑而不擅飛行,因此隻能把窩搭建在地面上,一個窩隻産一枚卵,由雌鳥負責孵化。
一般人對鳥類的印象通常是它們毫無下限的求偶舞蹈,比如孔雀、天堂鳥、藍腳鲣鳥等等,但是琴鳥跟它們的求偶方式可不一樣,雄性琴鳥雖然和孔雀一樣在求偶時會展開自己的尾羽來吸引異性,但更多的是依靠超強的聲音模仿能力,而那些能夠模仿出獨特和美妙"歌聲"的琴鳥還能實現"一夫多妻"的模式,果然和人類一樣會唱歌的比不會唱歌的會加分不少,至于它們所模仿的對象則是它們身邊的各種生物所制作出來的聲音,并能做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澳大利亞的國鳥居然是"口技大師"
"鳥語"經常被意指為難懂的語言。而說到模仿人類的"鳥語",大家第一個想起的肯定是鹦鹉了,但大家肯定不知道鹦鹉的模仿能力在琴鳥面前隻能算是小孩子水平,琴鳥不僅能模仿人類說話,隻要是它們能聽到的聲音都可能成為它們模仿的對象,不論是汽車、照相機、樂器還是其他動物的聲音,它們都能完美模仿。這種鳥類甚至會因為生活的地區不同而學習到完全不同的聲音,人類可以根據它們模仿的聲音來判斷這些琴鳥來自與哪個地區。
至于琴鳥為何能發出這麼多種聲音, 因為它們具有功能極為強大的耳咽管,其肌肉複雜與靈活的程度,其他鳥類完全無法比拟,此外雖然大多數人都特别關注雄性琴鳥的模仿能力,但是雌性琴鳥也不是"省油的燈"。有研究人員長期觀察雌性琴鳥,發現它們能模仿至少19種其他鳥類的聲音,也可以模仿翅膀拍打或是警報器的聲音。
為何這麼少人關注到雌性琴鳥的模仿能力呢?
原來雄性跟雌性琴鳥發聲模仿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雄性琴鳥模仿的原因隻是為了求偶,尤其是在冬季的繁殖期間,更是雄性琴鳥"一展歌喉"的好時機,據說模仿的聲音越複雜就越有吸引力,但是雌性發聲的目的則是為了捍衛自己的領地或是警告對方,當在争奪地盤時,雌性琴鳥會模仿其他雌性鳥類的聲音,捍衛并驅趕對手,甚至曾經發生研究人員接近雌性琴鳥的鳥巢時,雌鳥為了保護巢穴發出了警報器的聲音,警告研究人員不準靠近。
此外還有關于這種鳥類特别的傳說,聽說在琴鳥出沒的森林裡,大人們不可以随意叫出小孩的名字,因為可能會被琴鳥學去,而琴鳥無意間的叫聲可能就會把小孩騙進森林中,發生一些意外和可怕的事情。
結語琴鳥能夠模仿這麼多不同的聲音,稱它們為自然界的"語言大師"一點都不為過了。在18世紀的時候探險家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琴鳥,随後便将其當做澳大利亞的國鳥,也因此吸引了許多獵人捕殺琴鳥将其尾羽做成裝飾品,随着琴鳥的數量銳減,澳大利亞政府才開始禁止捕殺,并将其列入瀕危保護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