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味兒目前我心目中的代表是U18,圈味兒則更多一些——FAuido的神圈、馮偉文、Acoustune家、DITA家,一大堆。
想起之前自己形容U18的時候說過“估計歌曲的制作者自己用這塞子聽這首歌的時候,都會驚訝的發現居然有那麼多細節?”,這話乍一聽還挺不科學的。
所以我們來舉個例子,舉例你拿相機拍一個足球場的草皮,其實草皮本身的細節多得要死,絕對不可能是一張照片從一個角度拍得完,通常來說,你置身其中才感受得到那麼多細節(對應音樂裡所說的聽現場)
但是人的眼睛和大腦,能接受分辨乃至記住的細節,其實是有一定限制的(福爾摩斯這樣的人能記更多,卻也隻是相對更多而不可能做到站在沙漠裡拷貝這一帶所有沙粒的細節),同理在聽音這件事上,你能接受分辨的細節也隻是個樣本。
那麼區别就在這裡了:拍照和去現場看,都是一種采樣,錄音和去現場聽也都是采樣,采樣的角度會不同,而接收的總信息量有阈值,更何況這裡面還涉及到了審美及想象力的附加側重。
同樣一段交響樂,你當時人在現場哪個位置?注意到的是氣勢還是細節?注意到的是某幾個樂手的技藝還是指揮的水準?要知道你的注意力能投注的方向也是有限的對吧?
而好的錄音作為一個相對來說較為務實全面的采樣(運用不同技術手段和設備的采樣及後期本身已經産生了不可避免的畸變),經過不同的耳機演繹,有的耳機在風格上側重的是樂器形體結象的回放,有些則側重的是更加淋漓盡緻的解析和分離,這就産生了不同的風格。
一個人對于一段音樂在聽覺上是否喜好,取決于演奏水準 錄音水準 回放設備風格 自身喜好 聽音經驗——我們談的是喜好,是愉悅和感動程度,而非什麼“百分百還原”這種其實扯淡的宣傳用語。
再重申一遍:所謂的鐵味兒、和所謂的圈味兒,我是都喜歡的,隻要是好的調音(或者更公允些說是我認為好的,對我胃口的調音),我就環肥燕瘦來者不拒。
就像我這個人沒有偶像沒有主隊沒有任何崇拜情結一樣,固然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一樣,但我是很喜歡不主動站隊,進而可以看遍漫山繁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