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有幸去南昌遊玩。那時候的南昌,看起來就像是陝西的一個地級市,根本就沒有一座省城的氣派。
當我得知南昌的房價要一萬五一平米時,我覺得西安的房價真是太良心了!
要知道曆史上的南昌,曾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被稱為“南都”。
從唐末到清末,南昌憑借着贛江水道,進鄱陽,達長江,轉運大運河。把南方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到北方。那時,南昌的富饒令天下人羨慕不已。
景德鎮就是贛江水路上的一個點。南宋時期,北方匠人為避戰亂,流亡到了景德鎮。他們發現這裡的高嶺土也可以制作陶器,還有便捷的運輸。于是,就聚在一起接着搞瓷器。
搞着搞着,就成了氣候。中央政府一看,幹脆把研究機構“禦窯”也放到了景德鎮,不惜一切代價搞研發。最終,讓景德鎮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制瓷工藝。
宋元時期出口的瓷器,主要就來自江西景德鎮窯、吉州窯、浙江龍泉窯和福建德化窯。這些精美的瓷器通過陸路和海陸行銷全世界,掙取外彙。
陸路就是“絲綢之路”,運往中亞細亞、波斯及地中海東部。海陸有兩條:一條東洋線,從泉州出發,沿着朝鮮西海岸到日本;一條南洋線,南下東南亞,再沿印度半島到波斯灣,穿過紅海到埃及。
當時中國的制瓷技術領先了歐洲一千年。“土包子”歐洲人瘋狂追捧中國的陶瓷。陶瓷成了貴族和富商用來炫富的“奢侈品”。那時,歐洲人的最高夢想,就是穿中國絲綢,喝中國茶葉,用中國陶瓷,再拿一把中國扇子裝模作樣。如同今天的國人買個LV,古馳包包在你面前晃來晃去。
最為誇張的是,18世紀的波蘭王奧古斯都二世,竟然用立過戰功且全副武裝的600龍騎兵換了151件瓷器,還給這批瓷器起名為“龍騎兵瓷”。這才是真愛!真愛無價!
直到十八世紀,清政府允許歐洲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十三行”,中國陶瓷才得以大量湧入歐洲。普通人也終于有機會擁有一件陶瓷可以炫富了,他們幹脆将陶瓷貼到牆上顯擺。現在你知道往牆上貼陶瓷畫,這種奇怪的裝修是怎麼來的了。
就像今天,歐洲人用奢侈品割中國韭菜一樣,那時,歐洲韭菜也被景德鎮的瓷器收割着,白花花的銀子滾滾地流入了江西土豪的家中。
江西人有錢後,就開始投資教育。宋元明三朝,江西書院數量高居全國第一,培養出了10506名進士,占全國的10.7%。
從唐到清,江西走出了28位宰相,62位副宰相。當時的“海内第一書院”白鹿洞書院和白鹭洲書院就相當于今天的清北,曾走出了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朱熹、文天祥、湯顯祖等衆多名人,以至于到了明朝,有“朝士半江西”的說法。
江西,因贛江而興,因瓷器而富。
之後,盛極而衰……
歐洲人開始山寨中國的陶瓷技術,巨大的利潤讓他們百折不撓地搞研發,直到今天,他們搞出了世界七大陶瓷品牌——丹麥的皇家哥本哈根、匈牙利的赫倫、英國的韋奇伍德、德國的麥森、法國的柏圖、西班牙的雅緻瓷偶、日本的鳴海。看到了嗎!竟沒有一家中國的品牌!
景德鎮居然沒有聞名世界的陶瓷品牌,實在是……一聲歎息!
在失去了陶瓷後,因為上海的騰飛,贛江水路也迅速衰落了。沿江的南昌、景德鎮跟着萎縮。一直等到1996年,京九鐵路通車,江西才有了運輸線,但已經失去了寶貴的時間。
加上清末的戰亂,更是雪上加霜,讓江西損失了48%的人口,從此一蹶不振。
如今,走在景德鎮街頭,不由得想起“南都”往日巅峰時的榮光……
國之将興!胡不歸!
(關注龍貓,分享旅途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