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評課應該給予教師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營養。所以,必須打破低效的平行對話的局限,在更廣闊、更寬松的學術空間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領”關系。 -----窦桂梅
大家好,我是光明路小學郭慧敏老師,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聽窦桂梅老師評課》。
這本書中,窦桂梅老師對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科學等不同學科進行了評課指導。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評課要三思而後評。下面,我就這本書談一談自己的收獲:
一、語文課堂是生命的課堂
窦老師在書中提出:執教者要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主動學習、幸福成長而着想,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死死盯着分數,在無休止的“篩選信息”、“修改病句”、“改變句式”中消耗學生的語文熱情。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韻味能帶活整個課堂。教學時,我們要找到一個核心詞,即主題,然後走進文字裡,琢磨琢磨,體會主題的内涵,從而感受文字的生命。
在評價《楓葉如丹》這一課時,窦老師便以《教學韻味,不僅僅是感覺》為主題進行了評課。窦老師指出,這節課“語文味”十足,開場便以自詠和引讀讓學生随着語言的“流”,跟着吟誦了《山行》,在學生意猶未盡之時引入課堂。接着就是各種引讀,把語文的“韻味”讀出來。直至最後,整節課都貫穿了這個“讀”,使得“楓葉如丹”這個詞及其内在的生命,成為一個符号,進入學生的心中。語文的生命在于韻味,那韻味藏在“讀”裡,隻看我們能不能把它挖掘出來。窦老師在評課時品出了文字中的“韻味”,我想,評價一節課,不僅僅是關注語詞句段,更應該挖掘文字背後蘊含的生命韻味。
二、評課,要評得出名堂
窦老師在評課時,她始終秉持這樣的理念:評課不是批評,更不是無謂的贊美,評課就是要發現課堂的問題,而且問題就是執教老師的朋友,也是聽課老師的朋友。評課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視問題和發現不足,這才有助于教師找到前進的方向和目标。“評課”就要圍繞課堂上聽到的信息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評”的過程就是參與者圍繞共同的話題展開對話,平等交流的過程。窦老師說:“評課時,你有什麼樣的素養,就會傳遞什麼樣的評課水平;你有什麼樣的體驗,就會傳遞什麼樣的教學經驗。評課時,一定要缺點不漏,優點說透,方法給夠,傳遞真是的心聲、真正的水平,告訴授課老師怎樣做更好,以至大家心服口服地接受你的觀點。”
三、教師語言的語文化
窦老師在這本書中還特别提到班主任語言和語文老師語言的區别:語文老師應該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語言,尤其是課堂上的過渡語、評價語、結語等,更要注意。作為班主任,也不能沒完沒了地教化學生,反複重複某種話語。對照自身檢查,我覺得對自己有非常大的警示作用。另外,她提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各類教學語言時,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分清主次,語文性始終起主導作用。第二,要從學科特點、年級特點、課時特點出發,準确運用語言。第三,語言表達要自然,真實,能感染人。
四、反思與前行
讀完這本書,我不僅了解到該怎樣給别人評課,更從窦老師評析的課中發現自己課堂上存在的問題。例如,在讀課堂上的應變與調控這部分,窦老師強調課堂上要把握好學生發言的數量和個别學生發言的次數,我就聯想到以往自己的課堂,為了讓課堂更加的熱鬧,展現學生詞彙的豐富,有時一個問題,我也像課例中的老師那樣,讓多個孩子彙報,一堂課下來,隻關注到了幾個學生,導緻課堂沒有面向全體;還有上課學生接老師話把兒和老師重複學生的發言等問題。總而言之,我覺得還是自己對課的挖掘不夠深,對課的環節不夠熟練。既浪費時間又顯得課堂不夠幹脆利落,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今後我一定要改掉這些壞習慣,不斷充實和豐富專業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适應千變萬化的課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心地感謝窦老師讓我少走了許多彎路,清晰地剖析出自身的問題,更了解到了許多自我提高的途徑。打鐵還需自身硬,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會聽從窦老師的建議,多讀書,善思考,勤總結,做一名不斷成長的優秀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