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規模之大,船隊之盛,時間之久,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說起下西洋國人首先會想到鄭和。然而,早在唐代,楊良瑤就以“聘國使”身份攜帶判官和國信、诏書,率外交使團,航海下西洋,出使印度洋沿岸國家、中東國家,乃至到達黑衣大食(今天的伊拉克等國家和地區),早了鄭和下西洋整整620年。
20世紀80年代出土于陝西省鹹陽市泾陽縣雲陽鎮小戶楊村的“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為國人揭開了這段恢宏史詩。
據“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記載,楊氏世代榮耀。其曾祖為唐初功臣,官至雲麾将軍、右威衛中郎将,祖父懷貞,為許州别駕,父親彥昱等,皆為處士。唐肅宗永泰元年(765),楊良瑤奉命說服在慈隰一帶叛亂的狼山部落,代宗天曆六年(71),宣慰安南、廣府,不辱使命,德宗興元元年(784),赴回纥求師成功,挽救了唐王朝的危局。貞元元年(785)四月,受命出使黑衣大食,成為我國第一位航海抵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節。回國後受命主持修葺曆代唐陵,參與洛陽平叛,至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取得平藩戰役的勝利。最後,楊良瑤以本官領右三軍僻仗,憑借功勳成為唐順宗非常倚重的掖庭重臣。
“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的發現,對研究唐王朝與阿拉伯國家的使節往來,以及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佐證。
楊良瑤作為唐朝的外交使節出使西洋,從廣州登船,沿南海一路向南,過馬六甲海峽,途經天竺等數百個國家,直到弗剌利河(今幼發拉底河),然後改乘小船北行至末羅國(今伊拉克巴斯拉鎮),再向北抵達的今天的巴格達,也就是當時的黑衣大食的首都。較之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遣鄭和率船隊遠航印度洋,早了620年。
大食國與唐王朝一直以來都保楊持着良好的外交關系,所以海上的絲綢貿易十分頻繁。但由于現存的唐代正史文獻中,對正式派遣使節航海下西洋年的記錄不是十分詳細,因而唐碑中有關楊良瑤航海出使黑衣大食的記載,就顯得彌足珍貴,填補了這段曆史空白。
作為唐王朝的外交使安節,楊良瑤很可能是中國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節,并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朝廷的褒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