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病産生于中國遠古時代,隸屬于針灸法,針灸治病在國内外有着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今天就詳細給大家介紹下艾灸!
初次艾灸後的人,皮膚會有發癢現象,這說明體内有風邪,這是風邪外排的表現。
純艾條和藥艾條到底哪種效果好?
嚴格意義講沒有純艾條與藥艾條之分,無論哪種主要成分都是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的,艾葉本身就是一種中藥,人們之所以使用艾葉作為施灸材料,是因為艾葉中纖維質較多,水分較少,同時還含有許多可燃的有機物,具有透皮入骨的作用。
通過艾草燃燒刺激穴位,可以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鎮痛止痛、回陽舉陷、增強身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作用。
但艾灸不是萬能的,灸療不是對每種疾病都100%有效,這有一個概率的問題。
比如痛經、腎虛腰疼、脾胃不和等治愈率就達98%以上,頸椎病、腰椎病等可達70%-90%,子宮肌瘤、宮頸糜爛就隻有20%-30%的治愈率。
許多上班族或大或小都會有肩周炎的毛病,大家在家自己可以灸這幾個穴:大椎、肩井、天宗、肩髃、肩臑、曲池;風盛者加外關、風池;寒盛者加合谷。治愈率達92%。
女生月經不調可以灸:歸來、血海、三陰交、足三裡、命門、關元、中極和陰陵泉,每次選3-4個穴位,分組輪流施灸。
眼袋大和身體有莫大的關系,中醫認為“上眼皮為脾所主,下眼皮為胃所主”,所以眼袋和胃氣虛有直接關系,灸胃俞、中脘、梁門、足三裡、四白、關元。
手足一年四季發冷,冬天和冰塊一樣,可以灸:心俞、胃俞、腎俞、次髎、關元、内關、合谷、後溪、足三裡、三陰交、太溪來治療。
胃脹、胃痛、胃反酸可以灸主穴:中脘、神阙、天樞、氣海、内關、足三裡;配穴:脾俞、胃俞、肝俞、公孫。
如果你想減肥,艾灸也可以治療,肥胖和脾胃不和有直接關系,灸胃俞、天樞、中脘、關元、梁丘、足三裡就可以。
頸椎病灸大椎、頸夾脊、風池、大抒、肩髃、肩井、後溪椎動脈型的灸大椎、神庭。
如果艾灸起了水泡大家不要慌,不要擠破,讓它自然吸收,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針刺破,消一下毒,買一點紅黴素眼藥膏抹上,用紗布包敷,盡量不要碰水。
古人說“灸瘡必發,祛病如把抓”,就是說艾灸發灸瘡起水泡,祛病效果才快,這種水泡是無菌的,是艾灸的正常反應。
艾灸什麼時間最好?
中醫講“冬病夏治”,就是說冬天愛犯的毛病在夏天艾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夏天陽氣都浮躍在外,身體内部就會空虛,所以,夏天要多吃好消化的食物,才不緻生病。
胃“喜甘溫惡苦寒”,夏天一定要注意少吃生冷寒涼的食物。
小提示
一個穴位艾灸完畢,要輕輕拍打或按揉穴位及周邊位置,這叫封穴,這很重要,封穴完畢後,要用衣物遮蓋艾灸部位。
艾灸後不宜接觸涼水,要用50度左右的熱水,約30分鐘後便可以接觸涼水了,但原則上是不要急于用冷水。
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需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且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