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的這幾年,是大學生最難過的時光,不僅在校時不能享受自由的校園生活,畢業後嚴峻的就業形勢也令他們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尴尬處境。
四部聯合發文:受疫情影響未就業的大學生,如果基本生活面臨困難,可以接受臨時救助。就職“全職兒女”的22屆大學生都有機會領取補助。
大學畢業後卻隻能混低保,全職兒女迎來補貼救助
11月,民政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财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
該項通知針對疫情下畢業生的艱難就業環境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隻要你是畢業生,在畢業後沒有參加工作,超過三個月,就滿足補助的條件。
除此之外,已經參加過工作的畢業生,如果受到疫情的影響導緻失業,未參加社會保險或者沒有失業保險的保障,也可以領取補助。
滿足條件想領取該項補助的同學,可以由本人提出申請,審批通過後會由常住地的相關部門發放一次性補助金。
該項政策的發布和落實,讓更多面臨生活困難的大學生體會到了社會的溫暖,但也令許多網友疑惑:為何現在大學畢業都隻能混低保了?
在網上一則關于“22屆畢業生現在都掙多少錢”的提問中,評論區沒有某乎的“月薪百萬,剛下飛機”,隻有大學畢業生真實的窮。
有同學在做隻有精神狀态良好的“全職女兒”;有畢業生剛畢業,非但沒有收入,反而負債三萬多元,不是靠借貸存活,就是靠家長的仁慈活着。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幸運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有做四千多一個月的公務員;也有拿着五千多元的普通職工,不過心态各不相同,有同學認為活不起,有同學卻認為當下的環境,很滿足。
雖然就業環境艱難,但最終在家啃老的行為筆者還是不能認同。雖然好工作難找,但一份能滿足基本開銷的工作并不少見。
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對環境的分析和對自身發展的規劃是必備的能力之一,無論是考公、考編還是工作,都應該在大三盡早做出打算。
大學生就業應早做打算,勿對職業有個人偏見
許多同學在大三期間,别人忙碌備考實習的時候,隻是躺在宿舍玩遊戲,不知所謂的混日子。
等到了大四,成績優異的學生保研了,實習經驗豐富的同學在秋招時就被大廠簽走了,備考的同學上岸編制了,隻有他從畢業混成了失業。
對于這種自我放縱導緻失業的畢業生,不值得同情,但卻值得每一位在校大學生,以此為負面教材,警醒自身。
在這個就業環境難以改善的當下,如何在困難重重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顯得尤其艱難。對于學習能力和考試能力較強的同學來說,考公或者考編是最好的選擇。
畢竟疫情之下,許多中小型企業都面臨倒閉的局面,此時能有一份風吹不動的“鐵飯碗”至少能保證以後的生活都不會被迫失業。
至于那些學習能力較差,自感考公無望的同學,也不必灰心,就算沒有豐富的實習經驗和個人簡曆,也不會徹底求職無門。
大學生有學曆有能力,就算不是佼佼者,綜合競争力也遠高于大專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隻是因為對工作的期待值太高,而自身的能力匹配不上那麼高的職位。
00後大學生比以往的畢業生更加注重個人生活和工作之間的權衡關系,相比薪資待遇更看重福利。
比如是否是雙休,有無五險一金的基本保障,年終獎能發多少,辦公環境和各項補貼如何等等。
但大環境如此,能提供如此待遇的大企業也畢竟是少數,就算有崗位空缺,同學們的能力也未必能與之匹配。
因此與其找不到好的就自暴自棄回家啃老,不如降低某方面的标準,先進入到喜歡的行業中去,待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後,以此為跳闆也能有更好的發展。
筆者寄語:
人無高低貴賤之分,行業也不該分什麼三六九等,無論是基層工人,還是企業高管,隻要是憑借自己的勞動生存,就值得尊重。
大學生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優質人才,更不因對職業抱有偏見,實際上有許多崗位仍存在用工荒的問題,開闊眼界也許會有不同的境遇。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