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染潢
上一課講生紙和熟紙,做熟一張紙可以刷膠礬水。今天講第2點,染潢。
裝裱師傅常常要做熟紙,但也有專做熟紙的廠, 那些師傅稱為染紙師傅,好像染布一樣。"染"的意思是改變紙的顔色,理論上什麼顔色都可以,刷膠礬水其實也是染紙一種,染出來稱為素白宣。但古代最常見的是染成黃色,稱為染潢。
唐人書《大般涅盤經》
古代政府文書、抄寫佛經,經常用染潢紙,紙張染潢,不僅漂亮,而且可以防蛀。
染潢用什麼顔料去染呢?用黃檗。黃檗是一種落葉喬木,《說文解字》:"檗,黃木也。"它的樹皮可以制軟木,莖可制黃色染料,黃檗是常用中藥,可以很方便地在中藥店裡買到。這個"檗"字有點冷僻,俗寫還加草字頭為"蘗",有些人為了簡便,常寫為"黃柏"。
《齊民要術》這本書中詳細講到制取黃汁的方法:
《齊民要術》
■ 東魏·賈思勰
■人浸檗熟,卽棄滓,直用純汁,費而無益。
這是說很多人浸黃檗,得到純汁後,就把黃檗渣滓丢棄了,這很可惜。
■檗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複搗煮之。
應該怎麼做呢?黃檗的渣滓可以搗一下再煮,然後放入布袋中壓出汁,反複這樣做。
■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淨。
三搗三煮之後,把得到的汁和第一遍純汁和在一起,所以說"其省四倍",顔色更明淨。第一遍純汁往往比較淡,加入後面三遍,顔色就好多了。
"潢"這個字本來的意思是積水池,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服虔的話說:"蓄小水謂之潢"。"染潢"不是"染黃",是指黃檗汁倒入小池中,然後把紙浸入或者拖過,染成黃色,稱為拖染。浸染紙張,可以先寫後染,也可以先染後寫。所以《廣韻》說"潢,《釋名》曰'染書也'",所謂"染書",指先書寫後染色。
東魏時的《齊民要術》說"染潢及治書法":
《齊民要術》
■ 東魏·賈思勰
■染潢及治書法:凡打紙欲生,生則堅厚,特宜入潢。
"打紙"是紙張加工的一種方法,把紙張捶打使其堅實,我然後再講。染潢用紙有兩個條件:一是要生,生紙入潢容易吸取黃汁。二是要堅實,染潢和染布一樣,要把紙拖過黃池,紙張太薄太松都不行,容易破裂。
■凡黃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則年久色闇也。
潢紙隻要把白色滅掉就可以,如果染過頭,顔色太深時間長了反而會黯淡。
唐人書《妙法蓮華經》
這一份唐人書《妙法蓮華經》,顔色就比較深,且有不均勻的地方。當然,也可能是後代受潮引起的。
自己動手染潢
在家中自己動手染潢,可以用刷的方法,刷一遍是不夠的,可以一遍遍加上去,最後達到你喜歡的程度就可以了。注意刷的多,可能把紙張刷毛,浸染和拖染就沒有這個問題,但在家中不大好做。
明·仇英《薛濤戲箋》
既有染潢,當然也可以染其他顔色,唐代著名的才女薛濤,制作出名聞天下的彩色箋紙,她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把顔料刷在紙上。後來發展出十種顔色,深紅、粉紅、杏紅、明黃等等。這些,都屬于"染"。染過的生紙,就成為熟紙。
仿古宣、舊色宣
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古代作品有特殊的韻味。古代作品那張紙,就充滿了滄桑感。如米芾《法華台詩帖》這紙色,就比純白色好看。
市場上的仿古宣
市場上有仿古宣出售,或稱舊色宣,就是把紙色做舊,看起來年代久遠。這種宣紙可以自己做,舊色有很多方法,如泡紅茶水來刷紙(綠茶顔色太淡通常不用),普洱茶顔色也較深,隻要用茶渣熬汁就可以用。如果還要更深一點,有人用栗子殼來熬汁。這些你都可以自己試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染宋箋色法》:
■黃柏一斤,捶碎,用水四升,浸一伏時,煎熬至二升止,聽用。
■橡鬥子一升,如上法煎水,聽用。
橡鬥子也是一種中藥,可以在中藥店買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橡實》說:"栎,柞木也。實名橡鬥、皂鬥,謂其鬥刓剜橡鬥,可以染皂也。"煮出來的水顔色較深。
接下來是:
■胭脂五錢,深者方妙,用湯四碗,浸榨出紅。
■三味各成濃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觀音簾堅厚紙,先用黃柏汁拖過一次,複以橡鬥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更看深淺加減,逐張晾幹,可用。
這裡觀音簾,是紙名。因為要拖三次,所以紙要厚點、堅實點。
各位注意高濂這染紙配方,是可以實際照着做的。
2.3上漿
跟"染"相近的是"漿"。"漿"不是用顔色,而是用含有粉質的水塗在紙上。譬如說把豆漿刷在生紙上。豆漿是什麼?就是黃豆磨成粉加水、混合在一起的乳狀液體。這些粉末進入宣紙纖維孔隙,起着填充劑的作用。這樣的宣紙稱為豆腐宣,生紙就開始做熟了。
洗米水
這樣一想,類似于豆漿的液體也可以用來做熟紙。如洗米水,現在的米幾乎不用洗,但我小時候做飯,那是要用力擦洗米的。洗米的器具,稱之為淘籮,有大有小。洗下來的水,像牛奶一樣白,這就是洗米水。洗米水刷在紙上,也可以填補纖維孔隙。
熟度
注意豆漿和洗米水都不能太濃,太濃效果反而不好。上漿的效果和刷膠礬水不同,膠礬水可以達到完全熟,看濃度而定。但刷豆漿隻能半熟,洗米水大約就是三分熟。所謂幾分熟,隻是憑經驗,不是科學測定。現在還有人用牛奶刷紙,有人在水中加入雞蛋清,我沒有試驗過,但制作的人說效果不錯。極而言之,紙就算是你用清水刷幾次,紙張也會有一兩分熟的,寫起來舒服很多。
風礬:天然做熟
接下來說說"風礬"問題,"風礬"就是天然做熟。紙張放的時間久了,它會吸收空氣中的濕氣,如果天氣幹燥,這些濕氣又會揮發出去。而且紙張中的膠、灰分都會氧化,紙性就趨向穩定,火氣褪盡,慢慢變熟。這種熟的程度很小,但可以感覺得到。
舊宣紙好寫,所以市場上舊宣紙價錢很貴,五年紙、十年紙、二十年紙,都論張賣。
"風礬"就是風把紙變熟,好像加了礬水一樣。
如果你家中有地方,可以多買點紙放着。如果有車房,甚至可以晾起來,熟化速度會增加。你有耐心等三百年,你子孫一定很感激你。
三 煮捶砑光
這也是紙張加工的重要手段。
"砑"的意思,《玉篇》說"光石也",這是當名詞用。《正韻》說"碾砑也",這是當動詞用。所謂"光石",顧名思義就是非常光滑的石。河灘邊那種卵形的石就可以,上海叫石卵子。北宋《營造法式》說"次以洛河石棍砑",可見古時也用河邊光滑的石棍。現在你用個玻璃球、不鏽鋼棍之類的,都可以砑。碾壓紙張、皮革、布帛,都會使它緊實而光亮。
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
拿一張宣紙,用指甲用力磨一小塊地方,你會發現這地方會變得緊密光亮。有時候我們在作品上打印章,也這麼先磨一下,打出來的效果,線條就比較清晰。
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這樣說:
■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
唐代的硬黃紙,在紙上均勻塗蠟,然後用燙鬥燙一下,讓蠟吃進紙纖維。蠟好後通常再用卵石碾壓磨光,那紙張就變得光澤滋潤。有時候紙張上先抹粉,再塗蠟,這樣可以保護紙上的粉不掉下來,稱為粉蠟箋。
捶打一張紙,也可以使紙張纖維壓緊,出現光亮的效果。但你注意,一張紙沒打幾下就會破裂。有什麼辦法避免呢?那就是用厚厚的一叠紙,不是單薄的一張,而且最好是濕的,那就不容易一打就破了。
把紙張弄濕用什麼辦法呢?這就是"煮"。
先說說這個"煮"字的意思?通常說"煮",指把食品放在鍋中,然後用火燒。但"煮"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燙"。《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這"煮酒"就是燙酒,不是煮飯、煮肉那樣煮。它是把酒倒入容器中,以前往往用錫壺,然後另一個容器燒水,把錫壺放入煮,這樣酒很快就熟了,謂之煮酒,其實是用熱水把酒燙熱。
杜子熊先生在《書畫裝潢學》中這樣寫:
■把宣紙二至五張叠平,正面朝下,平放在台闆上,台闆一頭墊高,便于禦水。用開水淋煮三、四遍,吸幹晾燥,再用砑石在背面砑光,即成。
這段話現在非常流行,但不夠詳細。
我來解釋一下,所謂"煮捶宣"的"煮",不是把紙放在鍋裡煮的意思,紙張不是編織的布,你要真的一"煮",那紙就爛了。這跟我們寫字用的毛氈一樣,毛氈不是編織品,它隻是把毛壓在一起,你一煮就散開了。"煮捶宣"的"煮",是用滾水燙的意思。
紙張的表面,有大量的絨毛。紙張燙一下的好處,是表面的絨毛都倒伏下來。
韓國有一種白捶紙,曆史悠久。我們來看看他們怎麼做的。
《晚保齊叢書》
■ 韓國·徐命膺
■捶紙之法,幹紙一張外,漉濕紙一張沓上,如此重叠沓起。以百張紙為一垛,放平正案上。
■ 又以平面闆壓在上,以大石壓之,經一伏時,上下幹濕皆勻。
捶打前先要濕紙,濕紙之法是一幹一濕相間放,"沓"就是重複、重叠地放置。"一伏時"就是一晝夜,一晝夜後,紙張都濕了,但又不是很濕。
他們這樣的做法,不能說是煮,所以不叫煮捶紙,而叫白捶紙。
然後怎麼做?
■放石上勻捶二三百下,皆着實。
這種濕度的紙,放在平石上捶打。
■于百張内,将五十張曬幹,再與濕紙五十張幹濕相間沓了。
■再勻捶二三百下,依上曬幹一半。
第一次打完後,抽出五十張曬幹,曬幹的五十張再和五十張濕紙相間放好,第二次捶打二三百下,重複剛才的工序。
■又幹濕相間,沓了,如此三四次,直至無一張沾沾為度。
■再以石碾三四次,倒下捶勻,直至光滑如油紙。
捶打工序重複做三四次,幹紙濕紙慢慢就互相不沾了。然後輾,輾完再捶打,目的隻是要纖維緊密。最後這紙會非常光滑,好像油紙一樣。
簡言之:
■膠礬水、染色、上漿,其實都是加粉。
■砑光、煮捶,是把纖維壓緊,從而光潔。
■加粉的紙無光,蠟砑捶的結果有光澤。
唐宋書法作品,大量寫在加工後的高級紙上,所以筆法表現很細緻,可謂不惜工本。明清以後書家用初級生紙,簡單多了。
我們學書法,對于紙性要有所了解,但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
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什麼是染潢。
■什麼是上漿。
■煮捶砑光的加工方法。
複習思考:
■這是北京故宮所藏清代乾隆時期的梅花玉版箋,底紙是皮紙,表面加粉,塗蠟砑光,然後泥金,繪花。你看這紙加熟所用的各種手段,前後順序可以轉換嗎?
■這是台北故宮所藏米芾《晉紙帖》,前四行是"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複不可杵,隻如此者乃佳耳。"
■你能理解這意思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