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譯經垂千秋,慈恩古刹聞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頭流飲酒。”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坐落于慈恩寺内。該塔由唐高宗提議建造,并由唐代名僧玄奘從西域歸來後主持建造,又于武則天時代重修。該塔是舊時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之一,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盡收佛學經典,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
圖說:大雁塔 新民晚報記者 唐敏 攝
巍然獨存
大雁塔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高七層,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後曆經改建、修繕,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築風格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塔内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龛内,則嵌有唐初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隻有大雁塔一直巍然獨存。
名稱由來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诠釋了雁塔名稱的由來。相傳摩揭陀國有座寺院,寺院中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以吃“三淨肉”。一天,因沒有求到午飯,一位和尚就沖着天上的一隊大雁開玩笑說,菩薩應該知道是給我們施舍齋飯的時候了。此話一出,雁群的頭雁轉頭回飛,墜亡在和尚面前。衆人驚歎,認為是佛陀在警示自己,便埋雁建塔紀念。玄奘建雁塔以倡導“獻身”精神,是率先垂範,希望别人做“大雁”,那得自己先做“大雁”。
方丈玄奘
玄奘于唐貞觀三年從長安出發,遊學西域。他沿着絲綢之路單人獨騎孤征,克服重重險阻,經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終于到達佛教聖地天竺。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唐貞觀十九年,玄奘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盛況空前。貞觀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方丈,興建大雁塔,該塔用于收藏玄奘從天竺帶回的各類寶物,之後玄奘在此專心緻力于佛經翻譯事業。
神秘地宮
2008年經有關專家勘察研究後表示,大雁塔下可能藏有千年地宮。由此推測玄奘自印度取經歸來後,所帶回的大量珍寶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宮内。據史料記載,為了供奉和珍藏帶回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朝廷批準,玄奘親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現在,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藏在哪裡,卻一直是個謎。有關部門曾對大雁塔的内部結構進行勘測,探測雷達曾探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是否就是大雁塔的地宮還有待考證。
新民晚報記者 夏菁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