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課本
知識點
(一)主題探究:
本文是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行前給後主劉禅的表文,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劉禅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也表明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二)文章結構:
出師表諸葛亮
部分 |
段落 |
要點 |
表達方式 |
一 |
1 |
廣開言路 |
寓情于議 |
2 |
賞罰分明 | ||
3、4、5 |
親賢遠佞 | ||
二 |
6 |
自述本志-三顧草廬-危難奉命 |
寓情于叙 |
7 |
托孤之事-出師大計-效忠心願 | ||
三 |
8、9 |
責任分承-寄語後主-臨表涕零 |
抒發感情 |
思路 |
以“出師” 為核心 形勢危急下出師,提出治國三建議; 明确出師理由,表達報恩效忠心願; 請求批準出師,表出師的堅定決心。 |
三、實詞解釋
(一)重點字詞:
(1)崩殂:死。殂,帝王死亡。 (2)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
(3)菲薄: 輕視 (4)恢弘:發揚擴大
(5)引喻适義:稱引 恰當 (6)陟(獎)罰(懲罰) 臧(善)否(惡)
(7)昭…..之理: 顯示 治 (8)性行淑均:善,平
(9)傾頹:傾覆衰敗 (10)傾覆:兵敗
(11)布衣:平民 (12)躬耕:親自。
(13)聞達:做官揚名 (14)猥:辱這裡指降低身份
(15)驅馳:奔走效勞 (16)夙夜:早晨
(17)不毛:不長草,指人煙稀少的地方 (18)庶竭:希望
(19)驽鈍:劣馬;刀刃不鋒利;比喻才能平庸 (20)攘除:鏟除。
(21)彰:表明,顯揚。 (22)斟酌損(減少)益(增加): 考慮
(23)慢:怠慢 ,疏忽 (24)以彰其咎:過失
(25)以咨诹善道:詢問 (26)雅言:正言
(27)臨表涕零:面對 眼淚 (28)危急存亡之秋:時
(二)古今異義字:
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今:指品質低劣。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 今:指極為仇恨。
開張 古義:擴大。 今:指商店、飯店等開業。
布衣 古義:平民。 今:粗布衣服。
感激 古義:有所感而情緒激動。 今:感謝。
涕 古義:眼淚。 今:鼻涕。
(三)一詞多義:
遺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給予)
深追先帝遺(yí)诏 (遺留)
效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 (任務)
恐托付不效。(成效)
以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的原因)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用來)
咨臣以當世之事 (拿)
寄臣以大事 (把)
遂許先帝以驅馳 (為、替)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為)
以光先帝遺德 ( 來)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緻)
行 行陣和睦 (隊伍)
性行淑均 (行為)
四、重點簡答題理解
1、作者回憶對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三件大事:
三顧茅廬 臨危受命 臨崩寄大事
2、分析形勢的原因:
指出先帝創業艱難,希望後主發憤圖強,繼承父志,複興漢室
3、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
(2)指出創業艱難,勸勉後主發憤圖強,複興漢室
4、寫作特點:
(1)以議論為主,陳述意見提出政治主張,兼記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許國的經過,字字句句蘊含作者報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議論記叙抒情相結合。有極強的說服力與感染力
(2)語言質樸、懇切:
提先帝蘊含對先帝知遇之恩德無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輩的真摯感情反複規勸,再三囑咐
5、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叙經曆感帝恩――出師目标 ―――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6、“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杜甫對諸葛亮的惋歎。你還知道跟諸葛亮或
《出師表》相關的詩文名句?試寫出一二句。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遊《書憤》)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
7、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表中向後主劉禅陳說了什麼請求和願望?)
希望國内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使“北定中原,興複漢室”的計劃得以實現。
8、諸葛亮對劉禅提出的三條建議是什麼?哪一條是主旨所在?為什麼?
廣開言路 嚴明賞罰 親賢遠佞 .
主旨是:親賢遠佞
這樣才能讓後主認識到隻有做到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的使命。
(隻有以廣開言路為基礎,用賞罰分明的手段,方可達到親賢遠佞的目的。)
9、全文的抒情線索是什麼?
希望劉禅能夠繼承先帝遺志,成實興複漢室的大業
10、本篇開篇有何特點?(為什麼先分析不利的客觀條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觀條件呢?)
本文開篇分析不利的客觀形勢,起筆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勢後又引出有利的主觀條件,即使後主意識到形勢的危急,又樹立興複漢室的信心
11、諸葛亮為什麼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表現劉備的知遇之恩和對他的極度信任,說明了創業維艱,表達了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
心情希望後主支持北伐。
12、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對先主劉備的懷念,感激之情,以及對劉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1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為全篇議論作鋪墊
14、“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其中“報先帝”一語呼應上文哪兩件事?
三顧茅廬和白帝城托孤
15、“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說明了什麼内容?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曆史:這樣寫是為了說明創業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16、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陳情的方式為下文作鋪墊?
作者自叙本志,為了突出先帝的三顧之恩,而“出師北伐,”“北定中原”正是為了完成先
帝未竟的事業,報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17、請寫出劉備給後主的遺诏,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遺诏: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體會:今天,我們仍要堅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對于小的缺點或惡劣的壞事要防微杜漸,因為小錯不改,慢慢會變成一種惡習,而不斷的積累善行,卻可以鑄造成優秀的品質,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終赢得人們的尊重。
18、諸葛亮對劉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有這條建議我們可以從側面看出劉禅是怎樣的人?
親賢臣,遠小人。
劉禅親小人遠賢臣,寵信宦官,昏庸無能,不辨忠奸。
19、“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自臣以當世之事”點出劉備具有怎樣的品質?
有寬宏的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
20、諸葛亮是在向劉禅提建議,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七次,而提到“先帝”卻有十三次之多,這是為什麼?
“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裡行間洋溢着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21、談談親賢遠佞在當今的現實意義。
例: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隻有親近賢人,才能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從中
吸取豐富的營養;也隻有疏遠小人,才能避免他們的不良影響。“孟母擇鄰”就充分說明
了這一點。親賢遠佞無論對于領導幹部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古之賢者善于以史為鑒,察治國家興衰之理。作者深情的回顧先帝“歎息痛恨”的情形有什麼意圖?
借先帝之意,告誡後主(劉禅)要親賢遠佞”;
“親賢臣,有利于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親賢臣,遠小人,有利于國家強盛發展”;
“親賢遠佞,才能治理好國家”
五、本課成語
1.開張聖聽:打開聖明的聽聞,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别人意見
2.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
3.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
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觸犯法律
5.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6.斟酌損益: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7.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淚
8.不知所雲:不知道說些什麼
9.三顧茅廬:用來泛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10.親賢遠佞:親近賢臣.疏遠奸邪小人
11.計日而待:數着日子等待.指馬上就要實現
12.危急存亡:情勢危險急迫,關系到生存或滅亡。
13.裨補缺漏: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六、理解性默寫
(1)分析形勢:
① 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觀條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作者分析當時有利的主觀條件: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表達蜀國形勢危機,令人擔憂的語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
(4)形成有利主觀條件的原因是:蓋追先帝之殊遇,預報之于陛下也。
(5)賞罰同一标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6)三條建議是:
a、開張聖聽 (廣開言路)
b、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嚴明賞罰)
c、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7)作者提出“開張聖聽”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8)“妄自菲薄,引喻失義”造成的結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也
(9) 體現“賞罰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議的具體内容):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10)作者志趣(無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11)臨危受命(創業艱難、患難與共的經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12)先後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13)出師目标(“大事”、政治願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鈍、 攘除奸兇, 興複漢室,
還于舊都
(14)三顧茅廬(追随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15)表達感情: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6)《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兩句“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一緻。
(17)上級任命鄭興為廠長,以拯救瀕臨倒閉的工廠,人們說鄭興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18)強調依法辦事的語句(如何具體執行,”賞罰分明”):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19) 第二段中提出怎樣的勸誡: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20)作者認為先漢興隆的原因是(本段的中心句)“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21)作者提出”親賢遠佞”建議的原因是:(從正反兩方面概括兩漢曆史經驗教訓的句子)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22)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23)作者向後主提出的希望是: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
(24)概述”三顧茅廬”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25)表明作者“靜以修身”“淡泊明志”的過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26)成語”三顧茅廬”出自于<<出師表>>中的原句(唐代詩人杜甫在<<蜀相>>一詩中,寫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27)作者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願為先帝奔走效勞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28)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出師前的有利物質基礎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9)諸葛亮提到“先帝臨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寫出師表的戰略目标,自己的職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30)表達作者思想情感,貫穿全文的句子(諸葛亮一切行動的情感基礎是):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31)作者對漢室劉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個字概括為:報先帝,忠陛下
七、歇後語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劉備三請諸葛亮——誠心誠意
門角裡藏着諸葛亮——暗中盤算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唱空城計——急辦法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當軍師——足智多謀;名副其實
諸葛亮的醜妻——家中寶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諸葛亮的錦囊——用不完的計
諸葛亮吊孝——假仁假義
諸葛亮放孟獲——欲擒故縱
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虛
諸葛亮揮淚斬馬谡——顧全大局
諸葛亮借東風——将計就計;金蟬脫殼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使小技
諸葛亮玩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己
諸葛亮斬馬谡——執法如山;不念舊情
課後思考探究
一、1. 愚/ 以為營中之事,悉以/ 咨之,能使/ 行陣和睦,優劣/ 得所。
2. 先帝/ 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顧臣/ 于草廬之中,咨臣/ 以當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許/ 先帝以驅馳。
3. 先帝/ 知臣謹慎,故/ 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 以來,夙夜/ 憂歎,恐/ 托付不效,以傷/ 先帝之明,故/ 五月渡泸,深入/ 不毛。
二、第一條建議:開張聖聽。第二條建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第三條建議:親賢臣,遠小人。第三條建議最重要。因為隻有親賢遠佞才能做到廣開言路和嚴明賞罰。親賢遠佞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隻有親賢遠佞漢室才能興隆。
三、三顧茅廬;臨危委重任;臨崩寄大事。表達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并以先輩創業的艱難激勵劉禅。
四、1. 開張 古義:擴大;今義:商店等設立後開始營業。
2. 異同 古義:不同。今義: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
3. 痛恨 古義:感到痛心、遺憾;今義:極端憎恨或悔恨。
4. 卑鄙 古義: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5. 感激 古義:感奮激發;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感動并産生謝意。
五、示例:1. 親賢臣,遠小人
成語:親賢遠佞 含義:親近有才能的人,疏遠阿谀奉承的人。
2.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成語:三顧茅廬 含義: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3. 奉命于危難之間
成語:臨危受命 含義:在危難之時接受任命。
六、
千秋諸葛我評說
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瑜,赤壁之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緻死不渝,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貳,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然孔明也有不“明”之處,就是輕信馬谡,雖然馬谡有些才華,但畢竟是紙上談兵。他将至關重要之地交于一狂妄自大之人的手上。唉,要不然漢室怎能不興隆?諸葛亮,雖然你的靈與肉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諸葛精神永存,在曆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恒星,永遠散發出聖潔的光輝。
圖文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