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遙
每逢節日,小區門口面包店的音樂聲就會提高幾個分貝,我會繞道而行。不光嫌太吵,還因為店員們過分熱情令人不适:進門會被店員擋住前路,端着盤子請你品嘗現烤的蛋黃酥。謝絕了她的盛情,目标明确地走到面包櫃前,戴擴音器的服務員的尖銳聲音就在耳邊炸開:“新出的盆栽蛋糕買一送一;黑森林蛋糕要不要品嘗;看看這邊的蝴蝶酥、肉松卷、菠蘿包……”直到離開,還有一連串鞭炮樣的聲音追上來。遇到這種追着你形影不離的店家,我都真心想跟店員說“我不過就買個甜點,又不是挑鑽石,可不可以放開我,讓我安靜地挑選?”
身為消費者很難不挑剔商家提供的服務,近之不遜遠之則怨。《追憶似水流年》裡提到一位過于冷淡的餐廳經理,普魯斯特挖苦道:“是一個人忘不了自己的身份而表現出的矜持,抑或是對一個無足輕重的顧客的蔑視。” 夠刻薄了吧?還沒完,不摞狠話的普魯斯特不算補刀王:“對一些重要的客人,他鞠躬時亦會同樣冷淡,但是腰會彎得深一些,畢恭畢敬,垂下眼皮,好像在葬禮上站在死者父親面前或聖體面前一樣。”
也許,我想多了。消費者面對的不過是一台服務機器,冷淡或熱情不過是服務的一項指标,均可調試、修改、升降。小說《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裡布拉格郊區的甯靜旅館,就揭開了服務業背後的商業運作套路:一到晚上,整個旅館便像上了弦的弓樣蓄勢待發:負責服務的侍者們,既不能坐,也不能靠着站,隻能反複整理東西,或輕輕地挨着茶幾站着。當遠處響起汽車行駛的聲音,音樂響起,餐廳侍者立即将餐巾搭在袖子上,挺直腰闆……
小說《便利店人間》裡的店員惠子,就是便利店這台服務性大機器上一枚最标準化的零件。她很滿意自己的零件功能:客人來結賬,她會看着客人的眼睛微笑并行禮,把熱冷物品分開裝,拿素食類商品會用酒精消毒雙手……對完全不理解人間規則的惠子來講,秩序井然的便利店反而是一種治愈,她沒有情緒和欲望,不理解人們為何熱衷建立親密關系,同事們為啥要聊八卦,閨蜜們為啥要一起喝下午茶?試圖逃離人情世故的牢籠,惠子在常人眼中是個異類,隻有顧客把她當作普通店員,保持着禮貌和陌生。
禮貌和陌生,我喜歡。就像我喜歡去的連鎖咖啡店,服務一直“不怎麼熱情”。顧客的杯子被自己碰撒了,大呼小叫“服務員!快拿抹布過來!”櫃台沒人理他,他對着最近的工作人員大喊:“服務員,我叫你呢,你裝沒聽見嗎?”距離最近的一位說“我們這兒沒有服務員,隻有咖啡師”。這家店不因對方是顧客而讨好,也不歧視流浪漢,每個進來的人在他們眼裡都是人,他們自己也是。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