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耿介而不随兮,原慕先聖之遺教。
口頭文化伴随人類的誕生而形成,成為我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民歌、民謠俗語等等。特别是這些俗語,大多數都是老百姓生活經驗的總結,智慧的結晶,在農村地區廣為流傳。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還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祭祀祖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特别是主張土葬的農村裡,人們對祖墳和祖宅是十分重視的。老人去世後,除了要挑選一個适合下葬的日子和時間之外,還要對墳墓進行維護。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看到,每年上墳的時候,人們對祖墳會進行修葺。
當然這些一方面是盡自己的孝道,另一方面是因為祖墳的好壞會關系到家族的發展。我們的前輩為此也有流傳的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少家資”,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在今天還适不适用?
墳頭塌消子孫稀
字面意思理解如果一個家族的祖墳塌陷了的話,那麼就預示着這個家族的子孫後代會很稀少。表面看的話似乎是一種封建迷信的說法,但其實這還是有着一定道理的。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在重陽節清明節等特殊節日時,子孫後代都會進行掃墓。
在掃墓之餘,他們會對祖宗的墳頭進行修葺。最簡單的就是帶上鐵鍬,為墳頭添上一些新土。如果沒有後代的話,那就代表着沒有人對墳墓進行修葺。短時間内看不出來什麼,時間長了墳頭自然也會塌陷。有後者這樣的情況,一定是子孫稀少,不然怎麼連上墳的都沒有。
墳上無草少家資祖宗的墳頭如果不長草,那就代表着家裡的财運不是很旺盛。從風水學的角度出發,墳頭上不長草是因為風水不好,墳沒有地氣祖先過得不是很好,對子孫後代當然也是不利的。如果周圍的草長得茂盛,那就是選對了地方,子孫後代也是十分的有出息。
還有一種情況是生活中經常碰到一些人在上墳時,清理墳上的草,這在過去是不吉利的象征。因為“草”在幹了之後是“柴”,而“柴”的諧音又是“财”,把這些“柴”鏟掉了,那這不就是在鏟掉“财”嗎?從這個角度出發,“少家資”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後記分析如果真要品史君來說的話,我認為這些俗語并不适合現在的社會。俗語更多時候是老百姓生活經驗的總結,但随着社會的發展,許多東西也成為了時代前進的“墊腳石”。就拿這句話來說,造成墳頭坍塌的原因有很多,土壤腐殖質堆積等等,都有可能。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都不要繼承,對于傳統文化,品史君始終強調,要保持一個态度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時代發展有積極意義的,我們毫不猶豫地去繼承;對于時代發展有負面影響的,我們自然也需要摒棄,你認為呢?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