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山樵夫
出生于遠離文化的農村家庭,成長于文化荒漠的年代,我卻出奇地喜歡讀書。上學沒幾年,記得跟鄰家小夥伴玩捉迷藏的遊戲。我藏身鄰家的床底、牆角、旮旯,等夥伴們來。夥伴們沒能找到我,我就在床底下等着,偶然發現屁股底下有一摞書,就坐下靜靜看起來。當時,認識字不多,還認得書名是《說嶽全傳》。很喜歡裡面的人物插圖,嶽飛、牛臯、王貴、張顯、湯懷等,當我正讀得入神的時候,鄰家老爺爺進來。那張含笑的慈祥的眼睛看着我,很欣喜的樣子。“你要喜歡,就來讀,不要告訴别人。”就這樣,我跟着這位老爺爺像做地下工作一樣,偷偷地讀書,一邊讀,爺爺還給講書中的故事。正處于頑皮的年齡,夥伴們喜歡上樹逮鳥下河摸魚,沒有哪個夥伴像我這樣能坐下讀書,也沒哪個孩子能讨爺爺喜歡。我真是幸運,我也不敢告訴别人,爺爺在冒着危險,在我有幼小的年齡,讓我知道了“精忠報國”嶽飛的故事,因為我所看的都屬于當時“四舊”的書,都将成為老爺爺的罪證。在文化的荒漠的時代,爺爺珍存的書,是我的綠洲,是我的饕餮盛宴,讓我看到村莊外面的世界,讓我在文化饑荒的年代獲得了營養,雖然身體營養不良,可是我的精神給養卻很富足。我的遠離文化的家庭,卻出現了我這麼一個酷愛讀書的孩子,也真是我的幸運,我感謝這位讀過私塾,學識淵博的爺爺。
四十年前,跟着父親在耕地。地的一側,是一小塊荒蕪多年的廢地,也不知這塊地被荒廢了多少年,長滿了根系極為發達極為堅硬的茅草。父親說,天還早,咱把這地邊刨一下,要不老是這麼長茅草,也是瞎了這塊地。“瞎”字是家鄉方言,譯成普通話就是荒廢的意思。本來,我們哥幾個跟着耕牛砸坷垃也是很辛苦的,大家雖不大情願,但在父親面前,說也不敢說話。我還沒力氣刨地,父親跟兩個哥哥一塊刨,我就撿拾父兄刨出來的茅草。
開墾這處女地極為辛苦,每一䦆下去都非常費力。看父親很賣力,我們也不敢偷懶。等到一小塊地刨完的時候,父親用鐵耙子蕩平,我已經撿拾了一大垛茅草。父親很有成就地說:你看這塊地,我們把茅草刨出來再種上莊稼,多麼好看呀?
四十年後的今夜,夢裡跟着父親種地。一夢醒來,想起這段往事。竟然覺得父親不像是一個農民,倒像是一位哲學家。我在想,心田裡如果荒蕪了,如同老家的那塊荒地長滿了茅草,豈不就廢棄了。多少年了,每到沉睡之時,我覺得是父親在托夢給我,我折身起床,記下這往事與夢中相互交織的記憶。我明白了父親的話是在四十年後,是在我到了父親當時的年紀之後。我覺得自己太愚笨了。此時,我才我頓悟,愛我的父親至今還在告誡我一個道理:即使一塊荒地,也總有其價值,我看到這荒地裡迎風擺頁的玉米,代替了叢生的茅草。
當我第一次讀到蘇子在《和董傳留别》的詩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着這樣的詩句,我的心在震顫。這句話是說給我們這樣的寒門子弟的嗎?可我現在是“粗缯大布”,可惜,我還沒有“詩書氣自華”呀!我自我安慰,一個人無論是自己生活如何窘迫,但隻要腹有詩書,總能感覺到生活的美好,總能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我覺得我與這位千年前的賢哲心脈相通了。
學生時代讀明初大學士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常常感動于在貧寒的生活裡,癡心讀書帶給作者的快樂。“缊袍敝衣”處“绮繡”“朱纓寶飾”其間,“略無慕豔意”。一個貧寒的學子,處衣冠華貴的官宦子弟中間,沒有自卑的折磨,沒有豔羨而不能得的煎熬。這真是有定力的書生,因為他的心裡有着自己的追求,這追求讓他忘記了衣食的粗劣,這追求讓他品嘗讀書的快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讀到文中這樣的句子,我感懷不已。一位當朝大儒就是在這樣的讀書中練成的。
喜歡周末我一個人在家靜心讀書。那一個難得清靜的周末,我一口氣讀完了餘華的《活着》。“《活着》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這句話被赫然印在書的封面,如同小說中福貴那種曆經厄運而最後淡然的表情。
人和命運之間有着怎樣的關系呢?小說的封底又寫着這樣的話:“這是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抛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讀罷,掩卷沉思。
小說的福貴徒有一個好聽好吉祥的名字,一生沒品享到什麼幸福什麼富貴。
當他輸掉了土地,過上了艱難的佃戶生活,看着身邊的夥伴、兒子、女兒、女婿、妻子,甚至自己的外孫一個個死去的時候。這時候的活着,真的需要一種堅毅了。福貴在種種厄運來臨之際,以一種直面現實的勇氣,頑強的活着。“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屬于任何别人的看法。”這是作家餘華對他故事主人公福貴的高度評價。
人應該怎樣活着?當一個個厄運到來之際,當現實逼迫你要交出活着的權利的時候,這活着本身就于悲慘之中近乎悲壯了。人真的沒法左右命運,可命運又無時無刻不跟人的活着如影相随。我們感恩作家給我創作這麼一部有着豐富内涵的作品,讓我們感知人如何去頑強地活着。
常常想,人這一生太短暫了,幾十年光陰,轉瞬就過完了。不知不覺間,自己也到了半百之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多少仁人志士發出人生苦短的悲歎。可時間,就是這樣殘酷,無論你怎麼的悲歎歲月的流水,可是,它依然以自己的步伐,永不停歇在丈量着你的生命。即使像孔老夫子那樣偉大的至聖先師,面對滾滾東去的河水,也發出自己深沉的慨歎:“逝者如斯夫!”當我手捧《詩經》,吟詠着3000年前的先民的古老的歌謠,我的思想走進了那久遠年代人們的生活。我一下子就走到那個蠻荒時期,我一下子就成了3000年前的古人,是“詩三百”的旋律讓我領略到先民素樸純真的生活。讀書,真的是延長了我生命的長度,沉浸于閱讀中我品味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生活。原來,讀書是這樣的奇妙,讓我們回到了久遠的年代,讓我們跟那些熟悉的詩人一同歡樂一同憂戚。這樣想來,我的人生真的沒有短暫之憾了。能以一個生活21世紀的當代人,走進幾千年前人們的生活,我走過了幾千年的民族文明史,能說我的生命是短暫的嗎?在這裡,我走進遙遠的時空,我從曆朝曆代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身上汲取靈魂的營養。在讀書中,我才覺得我不是一個簡單的肉體,讀書讓我找到了自己的靈魂。
記得每到過年貼春聯,父親總喜歡“耕讀傳家”的橫批。父親沒想到他的兒子能有朝一日脫離農民,但他一直很崇拜讀書人。多年來,我養成夜讀的習慣。每當夜晚,我展開一本書,在這樣寂靜的夜晚,覺得是屬于我的世界。讀着讀着,我覺得在一頁頁的文字疊加的書本裡,那些書中的人物,就從書中走出來,向我深情的訴說。我聽到了陳子昂的悲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泣下。”還有那位上天的谪仙“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觞而醉月”,那是多麼快樂的生活。讀書真的讓我品味多彩的人生。在不同的人生觀照裡,我尋找自己的人生坐标,我覺得有這麼多一流的大師,流傳千古的作家們日日跟我交流,把他們含英咀華的篇章送給我,我讀之賞之,有時感動落淚,有時為之擊節拍案,讀書真的讓我忘記了生活的單調,我覺得我的日子是那樣的多彩而富足。讀着讀着,我竟然忘卻了俗世的煩擾,竟然忘卻了不快,雖在塵埃裡,我并不卑微,我立時高擎起了頭顱,找到了高尚的感覺。
一頁頁文字的背後,是一代代人的靈魂的留影。每每看到一本古籍,我感到是幸福的遇見。這可是幾百年上千年的古人的文章。在字裡行間的尋覓中,我被一種生命和靈魂的莊嚴所震撼。這書的作者,是那樣的遙遠,遙遠到在時空隧道裡也難以找到他們。他們早已化作歲月的煙塵,湮沒于遙遠的時空。留給我們的隻有他們的名字。可是,此刻,展開書頁,我覺得他們又是是那樣的熟悉,他們在訴說着自己的歡樂和憂傷,在講述着自己的人生際遇,當然更多的是時代給予他們的苦難。可是,他們沒有沉淪,而是以文字以書卷藏之名山,以俟來者。今天,我讀到了他們的文章,我就是他們所盼望的來者。我在浩如繁星的卷冊中找到他們,如同在茫茫人海中尋覓自己的故友。那書裡的文字有他們留給我的人生托付。每部書,都是一位作家思想家科學家的思想的光華鮮活的生命。一代人的書籍裡有着一代人與命運的抗争。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列祖列宗的生命圖騰,就是這一本本書傳承給我們。能遇見他們,不是我們的幸福嗎?将他們的夢想與祈願傳承給後人,也是我們責任和使命。
在書中我思接千載,在書中我視通萬裡。在閱讀中,我幾乎就是一個超人。書籍給予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幾乎無所不能。我們可以走進遠古,我們也可以迎接未來,所有這一切都在書中。我想起那個楚霸王項羽,在他讀書的年紀,你看他怎麼讀書的?“”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沒有紮實的讀書經曆,沒有書卷做根基,他一步步錯失良機,本來與千古帝業就一步之遙,隻可惜“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直至他死期至也尚不自知,“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真是愚蠢緻死了!就是那位成就千古帝業的秦始皇又當如何?焚書坑儒,對讀書人犯下如此不可饒恕的彌天大罪,最後禍及子孫,葬送帝國。“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人的力量如果來自自身,西霸王力能扛鼎,“力拔山兮氣蓋世”。看來,這書卷裡面自有江山自有神力。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彎刀鐵蹄橫跨亞歐非三大洲,他守得住疆土了嗎?短短幾年,就被他列為四等人的漢人義士推翻了江山。這書簡直是法力無邊。擁有它,你是超人;蔑視它,你将陷入人生的困境。曆史的前車之鑒,已經照亮你眼前的道路,你能漠視嗎?
閱讀的人生,是有品位的人生。就像古代的先哲,雖身着粗布,但氣質高雅。我們這個民族是多麼熱愛讀書的民族,我們之所以能夠創造幾千年的世界文明,就因為曆朝曆代的人們都崇尚讀書,都以讀書為樂都以讀書為榮。可是,當下人們的浮躁的心已經容不下書本了,物欲的膨脹,已經失去了讀書的甯靜。當那些沉溺于觥籌交錯而不讀書的成年人,看到那些該認真讀書而沉溺于手機虛度青春的年輕人,當到那些埋頭于功利的做題而不知讀書的學子。我扼腕歎息,曆史總是公平的,總有驚人相似的一幕,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啊!
有一種說法,世界的智慧在猶太人的腦袋裡。因為,猶太人特别癡迷讀書。這書籍給了這個民族力量。這樣一個傳奇的民族能根據民族的傳說,在阿拉伯世界的包圍中去建立國家,在重重包圍中獲得生存,并且生存得很好。這裡面有着讓我們深思的地方。閱讀不僅給人力量,也給人靈魂。人的力量不在筋骨,而在有一顆不可戰勝的大腦。
真正雅緻的生活,真正多彩的人生,真正豐盈的生命,真正高尚的靈魂,都需要到書中去尋找。
四十年後的今夜,父親在托夢告誡于我:我的心田也在長茅草,需要我一根根刨出來,需要我播種書卷播種道理。老家年年都要張貼的春聯: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覺得我愧對列祖列宗,好多好多農家子弟都忘記了父輩祖輩的辛苦,沉浸在手機裡不願讀書了。我無力改變他們,我覺得我對不住我的列祖列宗們。雖然,“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春聯還在貼,但是,孩子們能讀懂其中的深意嗎?可是,在城裡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書叢。這新一代的城鄉之間的距離正在越來越遠。
疫情給人類帶來的苦難,我想起躲避疫情的寂寞孤獨和恐慌。我突然想起,在曆史卷冊裡,在書籍去尋找慰藉。當一種文明與文化的種子再一次播種我近乎荒蕪的心田的時候,我又一次高擎頭顱。我想到了蘇子那句詩“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想起了父親在夢中的托付。我找到了自己應該高尚的理由。我用我的文字追憶成長的歲月、在村莊裡的每一個故事,一陣涼爽的風來自家鄉的田野,那裡有五谷的芳香,我似乎看到了從童年、少年在老家度過的那美好的日子。這種文字裡的追憶,讓我忘卻了宅家的孤獨。風俗風物漸行漸遠,風風景情如夢如幻。我的老家村莊,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随時都有可能被“蠶食”,我應該興奮于這種社會的發展,生活的進步;可我又流連村莊的恬靜安然的生活。雞鳴、犬吠、炊煙、羊歡、馬叫,這些田園歌聲時時響在我的夢裡,讓我沉浸其中,我不得不以文字來排解,我把家鄉搬進了我的文字,我就有了一本厚厚寫我家鄉的書《風從故鄉來》。我的書裡有着鮮活的童年的故鄉,我以這本書留下故鄉的印記,懷念我的私塾爺爺我的父親我回不去的鄉村的童年。
作者簡介:
陳 凱,筆名蒙山樵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平邑縣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任平邑縣教育和體育局教研室高中語文教研員,高級教師。近年來緻力于鄉村題材散文創作,為家代言,為親人立傳,為故鄉留下文字記憶。在各類報刊、平台發表散文百餘篇,曾獲山東省林業保護和發展服務中心“講好森林故事 守護綠水青山”一等獎,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寫作學會第一屆、第二屆青未了散文獎,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著有散文集《風從故鄉來》。
壹點号蒙山樵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