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理想壽命(天年)是多少呢?
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人之氣數,固有定期”,此所謂“天年”。天年就是天賦的年壽,即自然壽命,是《内經》有關生命規律的重要術語。其數為一百二十歲,可因禀賦不同而有長短之别。正如《左傳》稱“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素問·上古天真論》有“…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記載。這與美國學者 Leonard Hayflick 等提出的“衰老程序學”認為的人類理想壽命上限:細胞分裂次數(50 次)×細胞分裂周期(約 2.5年)=120 歲,驚人吻合!
王充《論衡·氣壽篇》謂:“百歲之人,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靈樞·天年》根據人年齡增長與體内氣血、髒腑盛衰的變化,以十年為基數描述了人體生長衰老各時期的生理特點及其表現,曰“人生十歲,五藏始定…二十歲,血氣始盛…三十歲,五藏大定…四十歲,平盛不搖…五十歲,肝氣始衰…六十歲,心氣始衰…七十歲,脾氣虛…八十歲,肺氣衰…九十歲,腎氣焦…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張介賓在《類經》中認為“此以十言者,言人生之全數。然則人之氣數,固有定期,而長短不齊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為。…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壽,而盡終其天年…”。
是什麼影響了人類理想壽命(天年)呢?
《靈樞·天年》中黃帝問于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由此可見父母之精的強弱及和諧與否,是形成子代體質的先天基礎。王充在其《論衡·氣壽篇》中說“夫禀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靈樞·天年》還提出“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五髒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通調營衛,三部三裡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其五髒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由此可見先天因素對壽夭的影響至關重要,但後天因素亦不容忽視。人之所以中年而死,其原因在于先天禀賦薄弱、五髒脆弱、髒腑功能活動不健全,而後天不知調養,身體虛弱抗病能力差,易感外邪而多病,故不能壽終。今人常“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直接或間接地耗散精、神,造成“半百而衰”。正如李梴《醫學入門》指出“何今之夭者多,而壽者少?曰飲食起居動作之間,安能一一由心所主,而無挂誤哉…此古今壽夭相遠者,非氣禀之異也”。《素問·靈蘭秘典論》有雲:“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我的養生日記##健康早班車#@頭條養生 @岐黃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