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牛奶可以讓你的骨頭強壯一些,但不能讓你的骨頭變長。
2. 想要讓骨頭變得更強壯,豆腐和芹菜比牛奶效果更好。
以下是「知乎回答」式的正文,來龍去脈有點長,所以配了點手繪,用了些比喻。顯得更加有趣一些。
正文:
孩子能不能長高,和骨骼的生長潛力有着非常密切的關系。而骨骺線就是與生長潛力非常有關的一個标志。在五花八門的增高藥、牛奶以及各種各樣生長激素增高方法中都在反複說着:“XXX方法簡單有效,即使骨骺線即将閉合,都可以再讓你長高幾公分。”
那麼骨骺線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的閉合與否和長高到底有什麼關系呢?
這一切還得從胎兒時期說起。
當胎兒在媽媽體内時,大部分的骨骼都是軟骨成分,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胎兒可以順利從媽媽體内産出。
順利産出後,與胎盤“水庫”環境不同的是,各種外力刺激開始不斷施加到孩子的身體上,身體也開始自然而然的進行加固防護工作。 于是第一期工程開工了——
第一期工程,骨化(ossification)——讓身體長出“硬骨頭”來。
随着各個軟骨裡骨髓腔的形成,新生兒軟骨的血管越來越豐富。俗話說:“要緻富,先修路”。對于骨骼發育來說,血管就是非常重要的“緻富大路”。在這一條條血管大道上,培訓成熟的成骨細胞提着工具箱和各種原料(膠原蛋白、鈣、磷等礦物)排着隊進入了新開發的這片骨骼工地上。它們先把軟骨一塊塊慢慢鑿下來,用自帶的工具箱,把軟骨裡的多糖成分提煉出來,并和帶來的膠原蛋白原料混合在一起,作為硬骨頭建築的“鋼筋”,然後再把鈣、磷這些礦物質組成的結晶澆築在這些鋼筋上。成骨細胞小分隊前仆後繼不斷的加固這些骨骼結構(骨小梁),直到胚胎時期帶出來的軟骨原料全部用完,第一步硬骨頭建造工作就算是告一段落。
這一過程在專業術語中稱為骨化(ossification),即軟骨組織被硬骨礦物所取代。
人體大部分的骨都不是無中生有,都是先形成軟骨,再在軟骨的基礎上骨化成較硬的骨骼。
骨頭“長長”可以說是無中生有的工作,就像是蓋摩天大樓,在蓋之前需要有足夠高度的腳手架才能搭建大樓的主體結構。軟骨細胞就是骨骼生長的“腳手架”,通過腳手架,工人們(成骨細胞)帶着原料(蛋白、礦物質等)順着樓梯(血管)一級級往上建造着高樓。軟骨細胞不斷增生同時又被不斷骨化,使得骨的長度不斷的增加。形成後,雖然孩子已經可以盡情的在外撒歡,可為了更好地融入大人的世界,他們還需要花一些時間快快地長個兒。于是在他們12-18歲之間(快速生長期),第二期工程開始了——
第二期工程,長長(zhang chang,increase in length)——讓骨骼長度不斷增加
骨頭“長長”可以說是無中生有的工作,就像是蓋摩天大樓,在蓋之前需要有足夠高度的腳手架才能搭建大樓的主體結構。軟骨細胞就是骨骼生長的“腳手架”,通過腳手架,工人們(成骨細胞)帶着原料(蛋白、礦物質等)順着樓梯(血管)一級級往上建造着高樓。軟骨細胞不斷增生同時又被不斷骨化,使得骨的長度不斷的增加。
這個工程會一直進行到成年期的初期(約25歲),摩天大樓的建造也就接近了尾聲,腳手架需要慢慢的清空,樓梯也會一級級回收,蓋樓的速度也會越來越慢。回到微觀骨骼上來看,這時候骨骺闆(富含有血管的軟骨生長闆)會被骨組織取代,成為殘餘下來的骨骺線(epiphyseal line),骨幹也就停止“長長”了。
關于“骨骺閉合”的原理,目前的理論是,生長發育期随着性腺激素的不斷刺激,成骨細胞蓋房子的速度越來越快,快到建築原料都來不及供給上來,它們就自作主張的拆下了“腳手架”作為建材繼續搭建。涸澤而漁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工程不光光是在讓骨頭“長長”,同時也在“長粗”。在骨髓腔裡,另外一支小分隊“破骨細胞”不斷的破壞和吸收骨質,使骨髓腔不斷擴大,血供越來越豐富,與此同時骨頭外部的建造隊“成骨細胞”拿到回收來的材料又在外圍不斷的制造骨質讓骨頭更粗。當“成骨隊”和“破骨隊”配合協調的時候,它們的默契非常高效,讓骨頭在長粗的過程中,骨頭管壁的厚度不會明顯的增加。
說回那個生長潛力金标準——骨骺。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看到骨骺呢?臨床上比較常用左手X光片進行骨齡(bone age)的判斷,看到的是指骨末端生長闆軟骨閉合的情形。這是一條骨頭之間的透光帶。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短。
這張片子上可以看見指骨的末端有一塊塊小骨片,這就是“骨骺”,它們和骨幹中間的空隙就是X線拍不到的軟骨,也就是生長闆。随着發育進程,這條縫隙會越來越細,直到消失,這就叫“骨骺閉合”。
大腿骨(股骨)和小腿骨(胫骨)的骨骺線
上臂骨(肱骨)的骨骺。
上半節我們總結一下,就如下圖所示:
想象一下我們骨頭“長長”的過程就像是在蓋高樓。
俗話說: 萬丈高樓平地起,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們身體裡的一座座“骨頭大廈”也同樣不是一夜就建成的。
第一步:設計藍圖
在蓋房子之前,搬磚工(成骨細胞)就獲得藍圖(DNA,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告知要蓋幾層的高樓(長度)。所以骨頭有多長是一早就被确定好的“文件”。
第二步:腳手架搭建
為了保證蓋房子的高效和準确,再搬磚砌牆之前,都會先一層層往上搭建牢固的腳手架,一方面方便建築材料的運輸,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确定建築的大體結構。對于骨頭大廈來說,軟骨細胞就是最棒的“腳手架”,他們大小均勻,排列整齊,一層層往上碼更容易計算高度。同時血管也慢慢在“腳手架”中形成,成為了運輸建築材料(鈣磷等礦物、膠原蛋白)、搬磚工(成骨細胞)上下樓層的樓梯。
第三步:搬磚工砌磚
腳手架有了,設計圖紙也有了,是時候讓搬磚工們(成骨細胞)上場了。
他們搬着磚(鈣磷、膠原蛋白)排着隊順着血管通道來到了腳手架,在軟骨細胞上一層層剝去腳手架的成分,和帶來的材料混合後一層層刷好再碼上磚頭(鈣磷等礦物質)。加入了蛋白和礦物質後的牆壁比起原來充滿彈性的腳手架結構,顯得更加堅固和柔韌。對于骨頭大廈的外壁,這個材料是再适合不過了。
于是整個骨頭高樓就在這樣一層一層的往上建造,而我們的身體也在一點一點地往上長高。
于是大家就會問了,
如果我多喝牛奶,補充足夠的營養,打很多激素,一直給骨骼大樓“添磚加瓦”,會不會讓高樓更高呢?
答:正如開頭所說,大樓的高度一早就被建築圖紙規定好了的,即使你給了他更多的建材,高樓還是那幾層,改變的隻是縮短了建築工期而已。而相反的,如果各種拖欠工錢(生長激素不夠)、建材遲遲不到位(營養不足),那麼整個骨頭大廈的建築也有可能變成“爛尾樓”——到了預定交樓的日期,原本應該50層的樓隻蓋到30層,那也隻能這樣了。這也是一些沒有來得及長到預期身高的主要原因哦。
那麼絕望?
那我到底還能不能再高一點呢?
雖然不能再長高了,但是可以想辦法讓自己「顯得高」一點啊~于是就有了下半篇——
====================下半篇為科學靠譜補救方法===================
雖然骨骺閉合了,但是我們的上半身還是有潛力再高出那麼一點點的。
我們的身高經過一天的直立活動會稍稍縮小一點,然後一晚上的平躺休息之後,又會回到原來身高。這樣的日常波動(daily fluctuation)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脊柱中間一節節的椎間盤是一套流體的元件。當我們站立的時候上半身會沿着脊柱的中軸往下施加壓力,椎間盤作為“緩沖墊”,會被擠壓大概1%的高度來吸收軸向的壓力沖擊。當躺下來或者遊泳時候,椎間盤因為減少了壓力負荷,又會重新膨脹起來。
正是因為這一個個椎間盤,使得我們每一天的身高都會發生着細微的波動:受到沿着脊柱的壓力後變扁,壓力釋放之後又鼓起來。根據這個理論,那些推薦的懸吊、拉升可以增高的運動療法層出不窮,然而這些都不是有效的長期增高方法。
因為盡管懸吊和拉升可以逆轉脊柱軸向的壓力,但這一切都隻是暫時的。一旦結束拉升,原來的壓力又會回來。而且這1%的波動并不沒有什麼大不了(即使個子很高的人,這一差值也就2-3公分),除了讓你不會變得更矮,并不會讓你變得更高。就像宇航員在太空會比在地球高5公分左右,而當他們回到地球之後,沒多少時間又變回了原來的身高。
常見小問題:
1.負重長不高,多跳能長高?
當我們看到奧運會裡體操運動員、舉重運動員,一個個都是那麼厚實有餘高大不足,是不是也會下意識擔心書包太重影響長高?
當我們看着NBA,總會忍不住想籃球運動員一個個都那麼高,是不是多跳跳會讓骨頭長得更長一些?
研究表明,這些運動員的骨骼通過運動都變得比普通人更強韌,但是長度卻不受自己從事的運動影響。
我們看到的籃球運動員之所以高,僅僅是因為這項運動更需要可以“摸到天際”的“大高個兒”。 我們看到的負重運動員之所以矮,僅僅是因為這項運動更需要地盤紮實的“小短腿兒”。
同理,所有的運動都會讓我們的肌肉骨骼更加強韌,身體柔韌性更佳,對骨骼長度的影響幾乎是沒有的。
2. 多吃多喝營養豐富可以長高,垃圾食品影響發育?
雖然足夠的飲食是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研究并沒有提出任何某一種食物會對長高有特别效果的,包括任何動物的生長激素。
有人認為牛奶含有一定量牛的生長激素和充足的鈣,所以喝了可以幫助長高。然而,這都是一些沒有任何研究結果作為依據的猜測而已。
反過來講,可樂和一些垃圾食品是大部分父母在孩子發育期時候的“黑名單食品”。因為常識告訴我們“碳酸遇到鈣會分解”,所以碳酸飲料多喝會把骨頭“溶掉”,讓小孩長不高。而且大部分人都認為咖啡因更是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其實,目前還沒有任何研究支持這個論斷。可樂這些垃圾食品軟飲料之所以會被誤解,是因為它們除了熱量以外确實沒多大營養可以提供給孩子。當孩子喝太多可樂時,可樂中的糖分會讓孩子很飽,可樂中的咖啡因又會抑制孩子的食欲,于是胃口不好又有點飽了的孩子會少吃很多其他東西來均衡營養,所以才可能影響了發育,阻礙了長高。
3.骨骺已經閉合了,怎樣能讓自己更高呢?
首先,可以先檢查一下自己的體态是否正确。
關于體态造成的身高問題主要來自于脊柱側凸和駝背
脊柱側凸
駝背
如果影像上發現脊柱有這兩類畸形的話,需要盡早糾正錯誤姿勢,必要時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物理治療,甚至手術矯正。因為對于以上兩類情況的結局而言,身高不足的問題實在是微不足道了。
體姿問題:
在身高問題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體姿。幾乎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行為習慣上的不好姿勢。過了快速生長期(12-18歲之後),你可能不會繼續長高了,但是如果你堅持鍛煉,開始關注并及時糾正自己的一些錯誤姿勢,你可能可以讓自己的“淨身高”更好地表現出來。為了把我們的脊柱更好地拉到正确的曲度,日常的背部訓練是個很好的選擇。
同時在生活中我們還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體姿:
a. 保持擡頭平視前方,不要過仰,不要常低頭; b. 挺胸; c. 展開肩膀,不要含胸,同時盡量伸直頸部; d. 微微收腹; e. 保持骨盆中立位。
與此同時,還可以借助一些外力,讓自己顯高:
a. 穿豎條紋衣服 b. 打發蠟讓頭發豎起來 c. 内增高! d. 最重要的就是,要一直保持自信!
我是孫悅禮,上海中醫藥大學骨科醫學博士,目前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脊柱病研究所工作,參與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的諸多臨床工作和科研項目。研究方向涉及用力學刺激促進骨折愈合、治療骨質疏松,以及脊柱退變性疾病新藥開發等。業餘時間愛好畫畫,并結合這一特長投身科普數年,屬于那種「可以把疾病搞明白,還能把道理給人講清楚」的人。
我會堅持把自己掌握的骨科和康複醫學知識,用擅長的方式做一些科普常識,我也會第一時間把新書出版的信息透露給大家,期待大家的留言、互動和反饋呀。
知乎ID:孫悅禮;
知乎專欄:桑小尼畫說賤骨頭;
桑小尼畫說賤骨頭;
新浪微博:啃骨頭的桑小尼。
參考文獻:
1. Krieser, D., Nguyen, K., Kerr, D., Jolley, D., Clooney, M., & Kelly, A.-M. (2007). Parental weight estimation of their child’s weight is more accurate than other weight estimation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children's weight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 EMJ, 24(11), 756–9. Parental weight estimation of their child’s weight is more accurate than other weight estimation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children’s weight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 Krieser et al. 24 (11): 756 -- 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2. Su, P. H., Wang, S. L., & Chen, J. Y. (2011). Gender differences of final height contributed by parents’ height among healthy individuals.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52(4), 183–189. Gender Differences of Final Height Contributed by Parents’ Height Among Healthy Individu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