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樹葉落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茶出現了。茶生于土壤,長于草木,煉于金皿,熟于碳火,飲于泉水,暗和五行,陰陽相通,一片茶便成了溝通與天地之間的生命。
茶是一門功夫,需要細細的去研磨,去品息其氣味。茶的氣味來自于大地、雨水、工藝、手法等等諸多因素,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而口味卻因每個人不同而相異。在過去人們把茶通過不同的加工工藝制成千變萬化的香味和口感,大緻分為了六大類:白、黃、綠、青、紅、黑。
白毫銀針
先說白茶,白茶屬于茶中難得的珍品,發酵度維持在10-20%之間,屬于輕度發酵茶類。白茶的制作工藝是最自然的,鮮葉采摘後隻需自然攤晾和文火烘幹即可。白茶茶身滿披白毫,如銀似雪,這就是白茶名字的由來。反觀白茶茶湯則是色黃綠清澈,細品其滋味清淡,落口可品出回甘,滿口回味雅緻。白茶不如綠茶、紅茶這兩種知名度那麼高,再加上産量有限,可憑借其出色獨特的口感,質樸自然的加工藝,跻身于六大茶系是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霍山黃芽
再來是黃茶,一提黃茶懂茶的人立刻就會想到湯黃葉黃四個字,這也是黃茶最出名最有特色的地方。黃茶的發酵度維持在20-30%之間,屬于微發酵茶類。而黃茶“湯黃葉黃”的由來是由于在制茶過程殺青一步後用“悶堆渥黃”這種工藝所導緻,茶坯在水汽與熱的作用下,最終變的“葉黃”“湯黃”。黃茶香氣清高,色澤金黃明亮,甘香醇爽,怡人心神。
龍井
最廣為熟知的就是綠茶,綠茶是我國最主要茶種,屬不發酵茶,因其葉綠湯清,幹茶與沖泡後的茶湯、葉底皆是綠色為主,所以被冠以綠茶之名。喝綠茶講究感官,追求淡雅,所以原料越嫩茶制品身價越高,越是頂尖級綠茶越是采用芽尖、芽頭所制作,而又以明前茶為最上品,雨前茶次之,末尾則是雨後茶。綠茶作為最大的茶系其加工工藝也有很多分類,不同工藝也會有不同的口感,在這裡不作贅述,有機會展開來細說。
滇紅功夫
紅茶在國内是僅次于綠茶,因其幹茶和茶湯紅豔濃郁,被稱為紅茶。紅茶的發酵度維持高80-90%,屬于全發酵茶類。紅茶的湯紅葉紅源自于工藝中沒有殺青這一步,造成茶葉的氧化環節充分,發酵度高,茶性溫和,老少皆宜。而紅茶在世界範圍内也十分流行有國際紅茶的通行标準,這也造就了紅茶在世界範圍内的流行。随着國外往紅茶中添加牛奶、糖或者檸檬等,讓紅茶的喝法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富活力。
凍頂烏龍
青茶亦作烏龍茶,因集合了綠茶、紅茶的制作工藝,青茶的屬性特征也彙集了綠茶和紅茶之長處,在紅茶特有的濃鮮之中孕育綠茶的清新芬芳。青茶的發酵度維持在30-60%之間,屬半發酵茶類。青綠金黃,清香醇厚,外形青褐,亦有綠葉邊鑲紅邊的特殊葉形,故被叫作青茶,也稱烏龍茶。近些年鐵觀音和大紅袍廣為人們熟知,它們便是烏龍茶其中的代表。青茶制作工藝傳承悠久,制茶工藝複雜,沖泡流程講究,故也稱“功夫茶”。
老茶頭
最後是黑茶,早在古時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黑茶就扮演了通商的重要貨品,進而廣泛流傳,被稱為“邊銷茶”。黑茶的發酵度達到了100%,屬于後發酵茶。黑茶用料粗老,制造工藝中需要長時間堆積利用生物酶發酵,而黑茶多是茶磚形式保存,在當年運往邊境時,茶的發酵過程都一直在進行。黑茶的成品茶葉片油黑色或為黑褐,黑茶也因此而得名。在古代邊陲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缺乏蔬菜瓜果,而黑茶又因其茶性溫潤,去油膩、去脂肪、降血脂功效顯著,助消化順腸胃被譽為“生命之茶”。而現如今黑茶的特性也符合現代人的高油脂高攝入的飲食習慣,再加上其口感醇厚,香氣獨特陳香,滋味回甘而深受現代人的喜愛推崇。
一片樹葉落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讓其富有更深刻的含義,六大茶系各有千秋人們各有所好,六大茶對人不變的是那一份情,而人們對于茶不變的是那份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