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别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内的義務教育學校,從而将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
“翻譯”一下,這個制度是什麼意思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有的老師或者校長在一所學校工作了“一輩子”,或者很久很久的情況?
其實在有些城市這種情況已經在很久之前就開始得到改變了,例如有的地方會采取教師“輪崗”的制度,一名教師也包括校長、副校長以及主任等等,尤其是那些比較優秀的,會每隔多少年(例如6、7年)輪換到其他學校去。有的是強制性的,有的則是可以個人提出申請。
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平衡教育資源”,讓當地的教育發展更加均衡。
“縣管校聘”的目的其實也是這麼一回事兒。
即把當地的公辦教育教師、校長(包括其他校領導)等交給當地縣級政府統一管理。
那麼這種情況下,當地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就可以根據當地的各個學校師資情況作出快速有效的調整。
舉個例子:
例如某老牌名校,在沒有推行“縣管校聘”的時候校長、老師們可能會因為條件好、工作方便、生活方便等等原因導緻一直在那裡工作到退休。而與此同時,可能在當地還存在一所師資力量非常弱的學校,而在過去的管理模式下,是很難統一調配這兩所學校的教師資源的。但是在推行“縣管校聘”之後就不同了——我們“理想化”的假設一個極端情況:當地可以就兩所學校的師資集合起來,然後在把不同水平的師資平均得分配到兩所學校裡去……
如此在師資這方面,兩校快速的達到了“均衡發展”。
所以你看,這種管理方式對于當地的教育資源調配顯然是一種非常快速有效的管理措施。如果(注意,我說的是“如果”)操作得當的話,是會非常有利于當地的教育均衡發展的。
為什麼會有反對的聲音?我們也看到了,網上還是有很多人對“縣管校聘”的模式持有質疑、懷疑以及認為是“瞎折騰”的聲音,而且還不少。
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這裡面的原因還是比較多的。但是我隻說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人們對管理職的能力心存質疑。
别的不說,前段北師大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針對調研取樣的26個省區市2898名教育局長的專項調研結果顯示:
基層教育行政領導人員相當一部分由非教育領域出身的行政領導擔任或轉任,缺乏足夠指導教育改革創新的專業能力。
這意味着什麼?
這其實意味着如果把權力交給了這些不專業的人去使用,那麼如何避免“權力濫用”的情況?專業的人 充分的權利自然是有利于促進事物的良性發展,但是如果是非專業的人 極大的權力,那麼這會帶來什麼,我想是很多人都會擔心的不是嗎?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如果“車頭”都不夠專業,那麼“方向”如何保證是正确的?
所以,同樣都是“縣管校聘”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管理者能力的背書之後,必然會出現千差萬别的可能性。
因此,人們對此表示不看好,或者擔憂也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大家擔心的事情也的确是事實不是嗎?
至于“請問這能否真正調動老師們的積極性?”這點,題主想多了因為“縣管校聘”出台的本身,并不是為了調動老師們的積極性的,恰恰相反,對一部分老師、校長而言,反而會因為工作的調動給他們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如果調到比較遠的學校、比較差的學校……你那對他們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這種情況下,談何“積極性”?
當然,也會有一些老師一定會因此受益的,至于這部分老師的積極性是否會被調動起來……這事兒誰又能知道呢?
所以,先搞清楚什麼是“縣管校聘”才是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