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東漢年間,弘農華陰(今華陰市)有一個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弘農楊氏的代表人物楊震一生公正,兩袖清風,“四知”佳話流傳千古,他的兒子楊秉也以酒、色、财“三不惑”名滿天下,形成了清白傳家的良好家風。從楊震開始,弘農楊氏從東漢末年“四世三公”到鼎力輔佐朝政的“西晉三楊”,從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越國公楊素等到盛唐時楊姓“十一宰相”,從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裡到滿門忠烈的楊家将,曆朝曆代先賢大儒、英雄豪傑層出不窮,弘農楊氏也與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隴西李氏等一起被稱為中國曆史上十大名門望族。
書香門第讀書人楊震的身份首先是知識分子,而且是一個出身書香門第、家學深厚的知識分子,是一個不願意當官的知識分子。
楊震的父親楊寶就是一個著名的大學者,他長期隐居華陰讀書授徒,不問世事。居攝二年,楊寶同當時的著名學者“楚國二龔”龔勝、龔舍,著名隐士“杜陵蔣翁”蔣诩一起被朝廷征召當官,楊寶沒有覺得光榮,他不願意接受征召,藏起來了。漢光武帝劉秀登基後非常贊賞楊寶的氣節,專門派公車再次征召,楊寶還是拒絕,說自己年老多病,當不了官,于是終生不仕、老死鄉梓。
楊震自幼敦厚笃學,除了跟随父親學習之外,遍訪名師,曾跟随當過太子老師、身居九卿之一的太常卿桓郁學習過《歐陽尚書》。明習經學、通曉經術的楊震深入鑽研、博覽群書,很快便名滿天下,當時的儒生們欽佩地贊譽他為“關西孔子楊伯當”,後人也因此稱他“關西夫子”。投到他門下學習的儒生們越來越多。
讀書和教書,楊震過的都是清貧日子,但他幾十年如一日清淨淡泊、以苦為樂。州郡官員多次請他出山入仕,他都稱病不就。直到50歲時,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大将軍鄧骘親自舉他為茂才,楊震才步入仕途。
暮夜卻金美名傳楊震做官也像做學問一樣,要麼不做,做就做到最好。很快他就從一個小吏連升四級,成為地方大員。元初四年,楊震應召入朝,先後擔任太仆、太常,這兩個職務都位列九卿(相當于現在的部級領導)。永甯元年,楊震進位司徒(丞相), 延光二年楊震擔任了太尉。漢代,司徒、太尉和司空并稱“三公”,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官職。
不管在什麼職位上,楊震始終廉潔從政,以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請托聞名,人稱“清白吏”。而暮夜卻金隻是其中一例。楊震從荊州刺史轉任東萊太守時,經過昌邑縣。昌邑縣長正是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恩師莅臨,王密自然歡喜,備下“金十斤”作為禮品去看望老師。東漢班固在《漢書·揚雄傳》中描述揚雄的清貧,說他“家産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王縣長給恩師送去“十金”或許隻屬人情往來,況且也沒有多少錢。但楊震依然不收,王密說這大晚上的,又沒人知道,楊震便說了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這正是“為國推賢匪惠私,十金為報遽相危。無言暗室何人見,咫尺斯須已四知。”(唐 周昙)王密慚愧極了。對此,唐代詩人胡曾贊歎:“四知美譽留人世,應與乾坤共久長。”
苟利國家生死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楊震當的,可不是庸庸噩噩、安安穩穩的太平官,更不是見風使舵、随風倒的牆頭草。終生研讀、傳播的聖賢書,早已成為他心中不息的火焰,此刻終于能夠在真正的政治舞台上施展——撫民,薦才,治國,安邦,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當官,楊震也是認真的。
漢安帝本是清河孝王劉慶的兒子,因為漢殇帝不幸早夭而被鄧太後與她的哥哥車騎将軍鄧骘密謀迎立,安帝入宮時才13歲,傀儡皇帝當了十幾年,鄧太後才去世。親生父母已亡,安帝最親近的就是曾經伺候過自己的身邊人,特别是自己的乳母王聖。這個鄧太後時代一直受到壓抑的王聖,在安帝親政後,立即雞犬飛升,她自恃撫育皇上勞苦功高,和女兒伯榮一起穢亂後宮、貪贓枉法、無法無天。楊震看見了就不能忍,他立刻上疏勸谏,引經據典,正義凜然,什麼《書》誡牝雞牡鳴,《詩》刺哲婦喪國,《易》曰“無攸遂,在中饋”,總之,婦人不得幹預政治!楊震說得很直白,沒給皇上留一點面子:希望皇上去掉私愛,鏟除不忍之心,趕快讓王聖離開皇宮住在外面,與伯榮斷絕關系。這讓漢安帝很不爽,他不僅不聽,竟然還把楊震的上疏交給王聖看。王聖一看,懷恨在心:哼,找機會弄死你。伯榮一看,心裡有了底兒:大臣告狀也是白告,皇上哥不會對我咋樣。
伯榮更加驕奢淫亂,她勾搭上了前朝陽侯劉護的堂兄。經過運作,劉瑰居然在劉護親弟弟劉威還在的情況下,承襲了劉護的爵位,嚴重違反漢朝的爵位制度。楊震再次趕緊上疏勸說皇上不能這麼做。皇帝繼續不理會楊震。
延光二年,楊震當了太尉,成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執掌天下軍政事務。皇上的舅舅耿寶給楊震推薦了中常侍李閨的哥哥當官,中常侍一般都是皇帝最欣賞最倚重的親信宦官,一般人巴結都還來不及呢,可楊震覺得那個人不行,就沒給辦。耿寶一看楊震如此,決定直接去找楊震面談,他說,“皇上很倚重李常侍,推薦他的哥哥也是皇上的意思,我耿寶不過是傳達皇上的意見而已。”一般人到了這一步無論如何都會辦了,可楊震依舊堅持原則,他說“沒有正式文件,這事辦不成。”皇上的舅舅大跌面子,對楊震恨到了極點。皇後的哥哥也向楊震推薦他親戚的一個好友,楊震還是不辦。
趨炎附勢的事兒楊震不辦,可有人辦。同樣位列三公的司空劉授聽說以後,馬上向朝廷推舉李閨的哥哥和皇後哥哥的親友,十天之内這兩個人都被提拔了。同樣的權力運用,帶來截然不同的官場反應。司空劉接收到了廣泛贊譽,楊震則更加遭到朝中權貴的怨恨。
但是楊震“生冷硬噌”的性格永遠不會改變,在堅持原則這件事上依然沒有停步。國庫虛空、邊境不甯,皇上還要給乳母王聖大興土木建造“頤和園”,楊震痛陳緣由,堅決說不,言辭激切,皇帝很不高興,隻是因為他是名儒,不敢随意加害。
延光三年春,皇帝東登泰山,想取悅皇上和包攬工程從中取利的大臣們,假作诏書調用國庫存儲和國家建設資源強行施工,樊豐等也乘機給自己競修房屋。楊震有個手下名叫高舒,他命人稽查這件事,查獲宦官樊豐僞造的假诏書,于是,楊震他們寫了奏書,計劃等皇上回來再送上。
正邪決戰即将展開。然而,惡人先告狀。他們直接把告狀信送到泰山,誣陷楊震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說楊震對皇上心懷不滿,原因是皇帝殺了趙騰。趙騰給朝廷上書,言朝政得失,惹得皇帝十分生氣,便下令把他逮捕入獄,要以欺上的罪名處斬。楊震上疏,請求皇上保全趙騰的性命,以免堵塞言路。而皇帝沒有理會楊震,趙騰被殺。所以敵人誣告的第一點就是“自趙騰死後,楊震深為怨怒”;二是說楊震為鄧骘的舊部,對皇上心懷憎恨。安帝本人就是鄧太後與她的哥哥車騎将軍鄧骘擁立的,但實際的政務大權長期握在鄧氏手中。鄧太後死後,鄧骘也無罪遇害,大臣們不服,但安帝對鄧氏外戚勢力繼續着力打擊,這也間接導緻乳母王聖和宦官勢力大漲。而誣告楊震是鄧氏一夥的,正撓在了皇帝的癢癢肉上。
雖然這兩件事的可信度不高,但攻擊性極大。于是皇帝從泰山回來就下令收了楊震的太尉印绶,楊震毫不貪權,他安之若素、閉門謝絕賓客。但政敵們并不就此罷手,他們繼續落井下石,請同樣對楊震不滿、已經升任大将軍的耿寶誣告楊震“不服罪,心懷怨恨”,于是皇帝下令把楊震送歸原籍華陰。
楊震滿腔悲憤難抑:滿腹經綸又蒙恩居位,正可立言立功。孰料,狡猾的奸臣宦官不能誅殺,傾亂朝綱的惡女不能禁止剪除,黃鐘毀棄、明珠蒙塵,壯志難酬,唯有一死!于是,在洛陽城西的幾陽亭,楊震服毒而死,時年七十。服毒前他專門叮囑兒子、學生:“身死之日,用雜木為棺,布單被隻要蓋住形體,不歸葬所,不設祭祠。”
然而,受人指使的弘農地方官在陝縣擋住了靈柩,不允許歸葬,棺材隻能随便放在路旁。路邊的人們看到枉死的楊震受到如此羞辱,都難過得流下眼淚。
要留清白在人間烏雲可能一時遮住太陽,但不可能永遠隔斷光明。一年多後,安帝死去,順帝即位,下诏授二子為郎,贈錢百萬,以禮改葬楊震于華陰潼亭(今潼關縣秦東鎮四知村),遠近的人們都來吊唁。傳說,安葬時有大鳥來,下地行到柩前,正立低頭淚出。大鳥五色,高丈餘,兩翼長二丈三尺,人莫知其名也。衆人更共摩撫抱持,終不驚駭,唯俯仰悲鳴,淚流濕地。
清白之人已逝,清白之氣傳家。
楊震雖然官當得很大,但日子過得很清貧。他的子孫們吃不起肉、坐不起車,家裡吃的一般都是素菜,出門都靠步行。有些老朋友實在看不過去了,紛紛勸他:“為了子孫,你也該多少置點家業才是。”楊震卻斷然拒絕,他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我要傳就給子孫傳一個清白的名聲,這難道不是一份更豐厚的家業嗎?
從此以後,“清白傳家”成為曆代楊氏後人的家風。自楊震後,其子楊秉、其孫楊賜、曾孫楊彪皆位列三公,人稱“四世三公”。特别是其子楊秉,少傳父業,博通書傳,四十多歲入仕後像其父楊震那樣剛正不阿、敢于任事,而且同父親一樣潔身自好,嚴于自律,以廉潔奉公著稱。他計日受奉,多餘的俸祿退回朝廷,絕不多收一天的薪水。在他的門生故吏中,有人曾送給他數以萬計的錢财,他閉門不受。楊秉曾說:“我不受三樣東西的迷惑,酒、色、财。”他生性不喜歡喝酒。早年喪妻,也沒有再娶。楊秉居住的地方稱“淳白”,即“淳厚清白”之地。他的“三不惑”與其父楊震的“四知”精神相映生輝,成為中國廉政文化的傑出代表人物,青史留名,萬古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