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逞口舌之快,不圖一時之能。
此一時,彼一時,誰都不知道,下一次要求誰,會遇到誰。
要知道,世界很大,但總有一些人,低頭不見擡頭見,與其得罪,不如随和對待。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與其無話可說,也不能張口就說。
因此,再好的關系,也不要說以下幾種話。
01
道聽途說的話,不要說,避免以訛傳訛。
鬼谷子有言:“衆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一件撲朔迷離的事情,如果你說出來了,然後有人傳出去了。一傳十、十傳百,本來不真不假的事情,變成了有鼻子有眼的事情。對于相關的人來說,肯定會信以為真。
戰國時期,李牧是趙國的大将,長期駐守在邊疆,抵禦匈奴人的入侵。
多年來,李牧命令士兵,修繕工事,但是從來不主動出擊,如果匈奴人來了,就趕緊躲進工事裡,不能迎戰。
有将士說,李牧是一個膽小鬼;匈奴人也散播謠言,說李牧膽小怕事,沒有本事。
趙王輕信了謠言,撤掉了李牧的職務。
此後,趙國的邊疆,戰亂不斷,地方群衆深受其害,連莊稼也不能耕種了。
古人說:“謠言止于智者。”道理是這樣的,但是當謠言專注于某一個方向的時候,難免會讓人相信。畢竟,一個人的智慧再多,也會判斷失誤。
最好就是,不管和誰在一起,隻要是毫無根據的話,就不要說,到了你這裡,就截止了。
02
神秘兮兮的話,不要說,不要制造恐慌。
生活中,常常有人這樣說:“有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試探着與人交流,看對方的态度如何。表面上是尊重人,其實是引起别人的好奇心。并且,不當講的話,總是要講出來的。
好奇害死貓。如果你對一件事非常好奇了,就會刨根問底,然後以得知真相為“光榮”。
比方說,在單位上,某個上司的婚姻出現了問題,可能是第三者幹預了。在平時聊天的時候,大家都故意避免這個話題,卻又小聲地讨論這個話題。
一句話,如果不知道“當講不當講”,那就别說了。神秘的,就是最容易起疑心的,也是最能引起轟動效應的。
03
帶着悔恨的話,不要說,世上沒有後悔藥。
俗話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
如果你說錯了,就立馬道歉,不要猶豫;如果你沒有錯,就不要解釋,也不要因為涉及到了某些利益,就想辦法把話收回來。
三國時期,嵇康因為幫助好友呂安澄清“不守孝道”的事實,惹怒了司馬昭。
司馬昭下令,要除掉嵇康。三千太學生聯名上書,希望收回成命。畢竟,嵇康并沒有重大過錯,還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
作為當時的權威人物,司馬昭又怎麼能夠反悔了,隻好将錯就錯吧。多年以後,再回想這件事,他仍舊悔恨不已。
想要避免悔恨的話,最好是“三思而言”,不要随便做出決定。
莎士比亞說過:“如果要别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
言語上的誠信,非常簡單,當關鍵看說話之後的态度和行動,如果随便反悔,那麼以後說什麼,都不會有人相信了。
04
解釋不清的話,不要說,越描越黑。
作家亦舒說過:“無論什麼都要付出代價,一個人,隻能在彼時彼地,做出對他最好的選擇,或對或錯,無須對任何人剖白解釋。”
但凡學過素描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曆:一張畫,已經搞砸了,到處都黑色的筆迹,即便使勁去擦,也不能“複原”。
聰明的人,從不解釋。而是讓時間做主,等到一定的時候,結果就自然顯現了。
說不清的事情,就像夏天的雜草堆一樣,雖然草堆裡有一塊金子,也看不到。隻有到了冬天,雜草都枯萎了,才能發現金子。
05
取笑别人的話,不要說,要學會彼此尊重。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名叫鄧艾。他什麼都好,就是說話口吃,一句話,老半天也說不清。
有一次,他和司馬昭聊天,連續說了“三四個‘艾’,也沒有把話捋順。”
司馬昭嘲笑他:“到底有幾‘艾’,說清楚了嗎?”
鄧艾忽然話鋒一轉,說:“鳳兮鳳兮,就是一隻鳳凰。”
我們說話或者寫文章的時候,喜歡用重疊詞,雖然重疊了很多回,但是原來的意思,并沒有改變。比方說,吹吹打打,也就是吹打的意思;凄凄涼涼,就是凄涼的意思。
鄧艾借用大家的習慣,為自己解圍了。如若不然,彼此都會很尴尬。
現實生活中,如果你要取笑别人,那麼就應該明白,并不是誰都會大度,能夠自我解嘲。也許你一笑話别人的話,就把關系推倒了。
比方說,個子不高的朋友帶着妻子在逛街,你偶遇了他們。你随口就說:“你們兩口子不般配,男人像矮冬瓜,女人勝過西施。”朋友聽了,内心肯定很不舒服。
“笑一笑,十年少”,但是你要把握尺度,注意場合,還要看清對方是否經得起“開玩笑”。
06
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人情商的體現。
取悅人,靠一張嘴;傷害人,也是。同樣一句話,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效果不一樣;在不同的人群裡說,大家的反應不一樣。
海明威說過:“人一輩子用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
不管和誰在一起,少說多做,翻舊賬的話、捉弄人的話、抱怨人生的話、挖苦人的話......都不要說。
願你我,管好自己的嘴,給别人美言,給自己鼓勵。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