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嬰兒搖床傣族?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原創稿,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老式嬰兒搖床傣族?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老式嬰兒搖床傣族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原創稿
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
把你放在搖床裡
為你講許多的故事
願你健康成長
……
一支溫暖的搖床曲,伴随孩子們成長;一張普通的搖床,走過多個不同民族家庭,見證了祖孫三代民族團結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烏蘇市九間樓鄉,有一張裝滿希望和故事的搖床,在各民族家庭裡被當作“寶貝”一樣傳借了近60年。
如今,這張帶着祖孫三代人記憶的小搖床被陳列在九間樓鄉農耕文化園的民俗館中,成為400多件展品中的“明星”,安靜地訴說着30個孩子使用搖床的回憶,向人們生動展示中國最普通的農村發生的民族團結、鄰裡親情的故事。每一個前來這裡參觀遊玩的人,都會駐足聆聽關于搖床充滿溫情、命運與共、代際相傳的感人故事。
被30個孩子使用過的搖床。受訪者供圖
搖床伴随30個孩子成長
59年前的夏天,小木拉提呱呱墜地,爸爸托依别克為了迎接孩子的到來,早早就精心準備好了搖床。搖床整體為木質,做工精細,色彩豔麗,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紋飾,留有方便孩子排便的孔洞,還有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小玩具。
媽媽在做家務的時候,總是會親親小木拉提可愛的臉蛋,小心翼翼地把他放進搖床,唱起傳統的搖床曲。伴着媽媽溫柔的歌聲,小木拉提進入了夢鄉……
時光荏苒,這個搖床又相繼搖大了木拉提的弟弟妹妹。在那個年代,搖床幾乎成了每個新生孩子家庭的必需品。但搖床不是誰都會做,于是,誰家孩子需要搖床了都會來托依别克家裡借用,托依别克也會慷慨地借出。
就這樣,你家用一年,我家用一年。這個精心制作的搖床在近60年的歲月裡,一共陪伴了30個孩子的嬰兒時代,他們分别是漢族15個人、哈薩克族6個人、維吾爾族4個人、回族5個人。在每個孩子用完搖床以後,托依别克都會在搖床上刻一個記号,30個記号記錄了30個孩子的成長曆程。
超越血緣和民族的情誼
趙财富是托依别克的鄰居,1980年7月,趙财富的愛人張宜秀生下女兒趙瑛,他去托依别克家借搖床用。搖床還是當時8歲的木拉提送去的,40多年過去了,木拉提仍然清晰地記得張宜秀熱情地留下他吃飯的情景,他親切地把張宜秀稱為“張媽媽”。
海拉提帶着女兒阿魯瓦在農耕文化園裡看搖床。受訪者供圖
這張小小的搖床還有另一段“母子情和兄弟情”。1979年初,木拉提的弟弟海拉提不到一歲的時候,九間樓鄉詹家村村民王具珍的雙胞胎兒子周海洋、周海龍出生。搖床被借到了王具珍家,成了她家的“寶貝”,雙胞胎有了搖床,讓王具珍省了不少事。海拉提與周海洋兄弟因為年齡相近,又先後用過同一張搖床,慢慢地成了親密無間的小夥伴。
1989年夏天,海拉提像往常一樣找周海洋兄弟玩。王具珍看到海拉提大熱天還穿着一雙軍綠色橡膠底的球鞋,鞋子不透氣,海拉提的腳一塊塊脫皮,看着讓人心疼。王具珍就從櫃子裡拿出一雙嶄新的布鞋給海拉提穿。海拉提羞澀地脫去了球鞋,穿上了黑布鞋,感受到了久違的舒适。海拉提當即就認王具珍當幹媽。此後到了冬閑時節,王具珍每年都會做兩雙布鞋給海拉提。10年間一共做了20雙黑布鞋。
海拉提和王具珍這對“母子”,讓很多聽過他們故事的群衆感到滿滿的溫暖,這種超越民族界限的親情被村裡傳為佳話。
海拉提(左二)和周海洋(右一)攙着王具珍在路上行走。受訪者供圖
睡過一張搖床成了“一家人”
随着孩子們的漸漸長大,感情也逐漸深厚,誰家打馕了,都會多打幾個,送到曾經同睡一張搖床的兄弟姐妹家裡;誰家有了好吃的,也不會忘記叫他們來家裡分享美食;誰家大人有事不能按時回家,就會早早叮囑孩子住在兄弟姐妹家。在他們樸素的認知裡,睡過一張搖床,也就成了“一家人”,有什麼事自然要相互幫襯,不然會讓外人看笑話。
長大後的孩子們,成了國家幹部、醫生、教師、工人、企業家,他們在崗位上發光發熱,而兒時的各族孩子吃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長在一起的記憶,也影響着他們,童年時手足相親、心心相連的感情,轉化成為踐行和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行動。遇到了煽動性的言論,他們主動站出來抵制;面對破壞民族團結的事,他們主動上前制止。他們用實際行動诠釋了,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
如今的九間樓鄉詹家村,随處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團結互助、和睦共融的氛圍。生活在這裡的各族百姓,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各民族親如一家,已深深印在村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