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章句》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就是明心,所以“大學之道”第一、在明心、在開悟、在覺醒,所以古時候的大學不是教你語數外、數理化的,這些是“藝”,這叫“術”,這叫“六藝”,但真正的大學是讓你“明明德”。其實朱熹也解釋了“明明德”其實就是悟道。
我們先不管朱熹的,我們先說這個《大學》古本,“在親民”就是慈悲。就是你一旦良知光明,你一定忠君愛國、弟友兄恭,孝悌忠信,一定是這樣的,一定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一定是對一切充滿了愛、充滿了慈悲,這是慈悲心。“在親民”就是親愛、親親,就是慈悲,是這個意思。
就是你一旦開悟,你知道一切都是你,你能不慈悲嗎?就像我們講的,你發現遍虛空遍法界都是你,你能不慈悲嗎?這個花也是你,這個樹也是你,這個小鳥也是你,這個張三也是你,李四也是你,都是你,你對他們能不慈悲嗎?你說我不慈悲,不慈悲就是還沒有明明德。所以一個是你内在良知光明,一個是你外在呈現出來的就是對一切都是愛,無條件的愛。
在止于至善,“至善”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是無善無惡,無善無惡是清淨心,就是你看什麼都和平,你聽什麼都和平,觀自在、耳順,就這個意思了。說白了孔子不是讓你成個讀書人,他教導你的核心是——成為聖賢。
02
定、靜、安、慮、得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就是定、靜、安、慮、得,止于至善你就能定,定了你心就靜了,你定在了無善無惡,就是王陽明說的無善無惡心之體,定靜安慮得,你這個時候心就是清淨的,心是清淨的,内在就沒有恐慌,就是平安的,就是和平的,這個時候就有靈感、就有直覺、就有指引、就是“慮”。一緻而百慮,這是在《易經》裡講的,什麼意思呢?就是最後所有的“慮”就幹一件事情——緻良知。
緻良知自然所有的“慮”就來了,這就是“戒定慧”,所以孔子這個“定靜安慮得”就是“戒定慧”,持戒是讓你定,定就生慧,戒、定才能生慧,般若智慧。那我們現在這樣講了生了什麼“慧”——靈感、直覺、指引、觸動。你生了“慧”你就要做,這就是知行合一。
你生了“慧”,你說:哎呀,我現在要買這個股票,一買就漲了;你生了“慧”,你說:我現在開車兩條路,左邊右邊?内心的聲音是左邊,往左一走果然很順暢,回到家才知道右邊堵車了,堵了好幾個小時,這就是“慧”,定生慧。這個“慧”就是“慮”,所以這個“慮”不是你自慮,不是你自己思考啊,不是“小我”的思考,如果你“小我”思考你就不會安和靜,你就不會定靜安。這個“慮”是在定靜安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的,那你“慮”了之後你生的“慧”,生了“慧”你去做,你就得了。
——節選《傳習錄》第15集之傳習錄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