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和2022年兩屆奧運會的辦賽理念與城市長遠發展目标高度契合,奧林匹克精神全面融入城市發展。兩屆奧運會持續帶動了北京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以及環境改善,激發了廣大市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延慶、張家口賽區在施工過程中,同步實施生态修複。在連接各個賽區的線路上,到處可以看到生态保護景觀。
從1919年建廠,到北京奧運會前搬遷,再到成為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地點和首鋼大跳台所在地,建設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跨越百年的首鋼園區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推動城市創新發展、世界工業遺産再利用和工業區複興的景觀樣本。
北京冬奧會籌辦6年多來,在奧林匹克教育、冰雪進校園、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和包容性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标準和規範全面提升,由此帶動了全社會的文明進步。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在國家體育場舉行。 圖為會旗交接儀式。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1 “雙奧之城”展現了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規劃和實施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我有了第一輛帶專業車隊塗裝标識的公路自行車。它騎起來飛快,引人注目。我繞着北京長安街和國家體育場“鳥巢”往返“刷街”。
騎行對環境的需求明顯帶動了周邊的變化。沿長安街一直向西,疊嶂群山的腳下就是廠房綿延的首鋼。2008年時,它已經完成了搬遷,我們好奇它的未來并慢慢記錄演變。連接北京城區經八達嶺、青龍橋前往延慶的S2線車廂内,周末會擠滿了一排排的公路自行車。那時的北京街道騎行條件一級棒,但空氣質量還未達到現在的水平。朝陽升起、夕陽落下,還不會像今天這樣為城市塗抹出燦爛的色彩,那壯觀、常态的景象令人心動而迷戀。
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時光又過去了14年。冬奧會帶來的滑雪、冰壺、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已為更多人熟知。2008年的夏季帶動了許多人将體育運動融入生活日常,但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地在意周邊的環境:水、空氣、鳥兒的回歸甚至垃圾分類,也不會刻意尋找自己城市以“雙奧之城”呈現的遺産地精神,當然也還未将體育與可持續的生活如此密切聯系在一起。
2015年7月,北京-張家口赢得2022年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這是一屆真正從申辦、籌辦到舉辦全過程踐行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2020議程》、将可持續性要求融入賽事籌辦和舉辦全過程的奧運會。于是,與2008年不同,我們在北京冬奧會上感受到了雙重層次的故事呈現:第一重當然是源自體育運動的精彩,公平競争激勵了世界各地的人們相互理解、尊敬和團結;第二重則比2008年更新穎、更明确和凸顯:如何共同面對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些故事包含了承諾、規劃、實施及示範,也通過北京冬奧會的賽場建築群、科技創新項目、區域發展效果和社會進步詳細描繪開來——在這14年間,“雙奧之城”北京,遞進式地展示了信心和能力所能達到的水平。
這中間還出現過一個“間奏曲”。2011年至2014年,北京舉辦了多屆“環北京職業公路自行車賽”。這是與環法自行車賽同級别的國際自盟(UCI)最高級别賽事。2014屆“環京賽”恰逢2022年冬奧會申辦前夜,組委會便新增了張家口賽段。
記者連續3年采訪了“環京賽”。延慶、崇禮都是賽段節點。從那時起,奧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逐漸擴展到了更為宏觀的“區域”、“風貌”和“景觀”;體育遺産帶來的遺産地精神也讓如同我這樣的普通人産生了豐富的内心感受和強烈的外在表達願望。
從文物和文化遺産視角,這一切也為北京冬奧會和“雙奧之城”增添了更多的曆史、科學、藝術和社會文化價值内涵。
2022年1月13日,北京冬奧組委發布了《可持續·向未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發展報告(賽前)》,1月19日,發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集(2022)》;2月11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案例報告集(2022)》發布。這些報告總結了冬奧會舉辦中可持續工作的階段性進展,以“冬奧遺産”闡釋了本屆冬奧會留給城市、社會、世界和未來的成果與機會。
實現可持續性是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承諾。北京冬奧組委會同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及相關方面聯合研究制定并發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可持續性計劃》。确定了“可持續·向未來”的願景以及“創造奧運和地區可持續發展新典範”的目标并融入籌辦、賽時、賽後各個階段。
本屆冬奧會,留下了哪些值得被銘記的智慧和成就?
北京冬奧會創造了最大規模的綠色生态賽區。北京賽區使用6個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張家口賽區對現有雲頂滑雪公園雪道改造;北京冬奧組委總部辦公場所由首鋼園區原有工業設施改造。6個新建室内場館全部通過綠色建築三星級标準認證,7個雪上場館全部獲得《綠色雪上運動場館評價标準》三星級認證,3個改造場館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标準認證。
在延慶賽區,通過減少夜間施工、建設動物通道、布設人工鳥巢,最大化減少對動物及栖息地的影響。延慶賽區内建設5個就地保護小區,在延慶賽區山下建設近地保護小區。移植保護植物1萬多株;建設300畝的遷地保護基地。目前,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已全部完成生态修複工作。
北京舉辦了一屆碳中和的冬奧會。北京冬奧會推動建立跨區域綠色電力交易機制,在奧運曆史上,首次實現所有場館賽時常規電力需求100%由可再生能源供應。通過推進低碳場館建設,建設3個超低能耗示範建設工程,在4個冰上場館創新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
北京冬奧會期間使用的小客車100%都是使用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在全部車輛中占比84.9%,為曆屆冬奧會最高。
北京冬奧組委還建立碳補償工作機制,通過林業碳彙、合作夥伴贊助核證自願減排量、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推廣碳普惠制,以此抵消北京冬奧會籌辦所産生的碳排放。
2 冬奧遺産蘊含了豐富的文物和文化遺産價值
在北京冬奧會長期籌辦過程中,産生了一大批創新性的做法、措施尤其是示範性的場館。這些成果凝聚了冬奧建設者的智慧,對未來奧運會和大型活動的籌辦和舉辦有借鑒作用。
以建築群和風貌景觀為基礎,北京冬奧會的成果值得從文物和文化遺産視角予以關注。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承擔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的首都體育館,曆史價值最為豐富,最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
首都體育館建于1968年,是本屆冬奧會北京賽區曆史最為悠久的體育場館。“修舊如舊”是此次改造中遵循的原則。改建後的首都體育館外表保留了典雅的米色牆面、深色的玻璃窗以及綴滿直線條裝飾的外立面。場館南側觀衆區的主入口及北側貴賓接待入口的台階曾經見證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誼賽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此次改造依然原樣保留。但場館内部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升級後的首都體育館采用了低碳節能技術。包括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技術制冰,碳排放趨近于零,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内,較傳統方式,效能提升30%。
早在2007年,首都體育館就被列入《北京市近現代優秀建築保護名錄》。現在,人們在這裡又處處可以體會文物的科技價值所展現的細節:在走廊、休息廳、地下車庫等一般照明區域的牆面設置了智能照明控制器、 頂闆設紅外感應傳感器和照度傳感器。靠近外窗區域采用獨立控制,充分利用天然采光。照明設備在布設上避免對冰面直射或對攝像機的反射,避免因燈光照射影響冰面質量。同時采用智能照明系統,按照使用功能及照明等級需求靈活切換照明模式……
2017年9月,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确定了單闆大跳台首鋼園區選址方案。2018年7月,國際奧委會确認在首鋼滑雪大跳台增加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比賽項目。冬奧會使得坐落于首鋼老工業園區北區的首鋼滑雪大跳台(“雪飛天”)名氣在外,佳話頻出。所以這項工業遺産今後最有可能成為世界著名的工業遺産案例。首鋼滑雪大跳台“嵌入”了首鋼工業園區風貌中,除跳台本體外,其配套設施全部由原有的老廠房和工業建築修繕改造。設計巧妙又同步考慮了未來應用。這一切都有助于其成為資源再利用和城市複興的新地标。
國家冬季兩項中心位于崇禮古楊樹場館群北側,賽道主要分布在東西向的山谷内。場館建設全過程都融入了可持續性理念,既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也刻意将體育環境與曆史文化交相輝映。在進行賽場設計時,從賽道外引出一條通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遺址——古楊樹段的熱身賽道。沒有破壞文化遺産的同時,又讓長城文化元素與冬奧文化相互融合。
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在燈杆施工過程中力求不移動和破壞一棵原生樹木,針對規劃賽道上原有的大樹,特别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彎道,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樹木與溪流,同時充分體現了這項源于“雪中狩獵”項目的激情與樂趣。
北京冬奧會這些真實、完整的過程呈現,既是冬奧遺産成就,也為其中重要的典型案例、建築群進一步成為文物保護單位、體育遺産乃至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奠定了基礎。
3 遺産價值,需要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在未來實現
依據國際奧委會給出的定義,奧運遺産是實現奧運會願景的結果,包含所有通過舉辦奧運會,為公衆、城市和區域發展以及奧林匹克運動創造的或加速帶來的有形和無形長期收益。北京冬奧會發布的“冬奧遺産”,體現了奧運遺産的精髓,顯示了世界遺産運動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影響力和應用程度。
冬奧遺産,會真正成為世界遺産嗎?
奧運曆史、奧林匹克精神,一定會在人類曆史上留下重要足迹。多年以後,當生活中已經遠離了高耗能、非環保、不清潔、難以持續的生活方式,人們一定會開始尋迹這些新生活的起點和重要節點。在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舉辦之前,還從未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标進行的奧運實踐。此次冬奧會留下的系統、過程和細節以及體現在文化内涵和社會影響等領域的價值,都有着重要的示範意義。
這隻是開始。
2月20日晚,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意大利的米蘭和科爾蒂納丹佩佐将接棒北京。奧林匹克精神、可持續的奧運理念和冬奧遺産,也從北京傳遞下去。
2024年,世界将迎來巴黎奧運會。米蘭、科爾蒂納丹佩佐、巴黎……他們會繼續呈現可持續發展的精彩嗎?又将用怎樣的城市規模和細節表述我們的未來?
意大利奧委會秘書長兼意大利冬奧代表團團長卡洛·莫納蒂說,中國提出的“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奧理念使得奧運會走向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維度,即可持續性——不僅是經濟上的可持續,更是生态上的可持續。莫納蒂表示,北京冬奧會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奧林匹克運動倡導的可持續性實踐,體現了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統籌下的全球一緻。從世界遺産的角度來審視2022、2024、2026以及未來更多的奧運盛會,“可持續發展”理念将是不變的主題,會在不斷創新中延續和遞進。每一屆盛會都會留下新的奧運遺産并最終彙聚成為世界遺産的重要内容。
我希望所有的智慧和創造都能被銘記下來;當然,更希望北京這座“雙奧之城”,成為其中最值得驕傲的一座裡程碑。
延伸閱讀
2014年,國際奧委會頒布《奧林匹克2020議程》,提出申奧運的過程應“關注可持續性和遺産”。國際奧委會應在舉辦城市和其他機構的支持下,長期評估和監測對奧運遺産的利用。最新頒布的《奧林匹克2020 5議程》包含5大支柱,分别是團結、數字化、可持續、公信力以及經濟和金融方面的韌性。
2021年12月,北京市發布了《大型活動可持續性評價指南》。這一标準結合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實踐成果和往屆奧運會等大型活動可持續性實踐經驗,明顯帶有“冬奧遺産”的特征。其中規定了建立可持續性管理組織機構和團隊,明确可持續性願景、方針、目标,制定管理要求和工作制度、工作計劃,編制措施清單并組織實施及後期評估。
鍊 接
世界最大的“充電寶”——
豐甯抽水蓄能電站
河北省豐甯抽水蓄能電站是與張北500千伏柔性直流工程相配套的北京冬奧會綠色能源重點工程,工程總裝機容量360萬千瓦,是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有世界最大的“充電寶”之稱。首台機組于2021年12月底投産發電。
電站有上、下兩個水庫,落差425米。在用電低谷時使用多餘風電和光電将水從下水庫抽至上水庫,相當于儲存電能,在用電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庫發電。
工程首要任務,是為冬奧會輸送清潔能源及保證賽事用電安全。每年可消納過剩電能88億千瓦時,年發電量 66.12億千瓦時,可滿足26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年可節約标準煤48.08萬噸,可減少碳排放120萬噸,相當于造林16000公頃。
(本文圖表照片除署名外,皆選自北京冬奧組委官方網站)
本報記者 齊 欣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2月28日 第 11 版)
來源: 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