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印象中乾元重寶,隻有折五十、折十(十當錢)、平錢三種折值形制,何來折三十一說,難道是折五十貶值後的作價,還是新鑄的一種折值錢?
為了撥開疑雲,先來看看史料記載。
《舊唐書—食貨志》載“上元元年六月……其重棱五十價錢,宜減作三十文行用。其開元舊時錢,宜一當十文行用。其乾元十當錢,宜依前行用。仍令京中及畿縣内依此處分,諸州待進止。”七月敕:“重棱五十價錢,先令畿内減至三十價行,其天下諸州,并宜準此。”寶應元年四月,改行乾元錢,一以當二,乾元重棱小錢,亦以一當二;重棱大錢,一以當三。尋又改行乾元大小錢,并以一當一。其私鑄重棱大錢,不在行用之限。”
《新唐書—食貨志》載“上元元年,減重輪錢以一當三十,開元舊錢與乾元十當錢,皆以一當十,碾硙鬻受,得為實錢,虛錢交易皆用十當錢,由是錢有虛實之名。……代宗即位,乾元重寶錢以一當二,重輪錢以一當三,凡三日而大小錢皆以一當一。”
兩書中都介紹了乾元重寶大錢的作價變化,無相互矛盾的地方,《舊唐書》中内容更加豐富。考據的意義就是在大家司空見慣的文字中找到新的發現,并結合今人所看到的實物,給予合理猜想。
1、作價變化後持續的時間是多久?
從上元元年七月至寶應元年四月,也就是從760年七月至762年四月,約一年零九個月。762年四月二十日,代宗禦極。《新唐書》中說明了是代宗即位後進行的下一步作價比調整。
2、有哪些品種調整了作價比?
“其重棱五十價錢,宜減作三十文行用。其開元舊時錢,宜一當十文行用。其乾元十當錢,宜依前行用。”——《舊唐書》
“上元元年,減重輪錢以一當三十,開元舊錢與乾元十當錢,皆以一當十……”——《新唐書》
1)乾元折五十重輪錢,由當五十調整為當三十。這裡的“減”,有降低、減輕的含義。
2)開元舊時錢即開元通寶,由當一文調整為當十文
3)乾元十當錢(即折十)調整為當十文
針對後兩條需要說明下,原來的乾元十當錢,是當十個開元通寶。這時候調整作價,出現了 “虛拟的一文”,擡價開元通寶當十個“虛拟的一文”,乾元十當錢也是當十個“虛拟一文”,這就是實錢與虛錢。聽着有點拗口,相當于開元通寶與乾元重寶十當錢等同面值流通,都是當十個“虛拟一文”。這也就是貶值了乾元十當錢,變為實際價值高于面值的良币。因為乾元十當錢平均在6g~9g,而開元通寶标準平均4.2g。
3、如何推理出乾元折三十錢?
“寶應元年四月,改行乾元錢,一以當二,乾元重棱小錢,亦以一當二;重棱大錢,一以當三。尋又改行乾元大小錢,并以一當一。其私鑄重棱大錢,不在行用之限。”——《舊唐書》
1)史料中可以看出,寶應元年四月進一步調整作價,乾元十當錢,是當兩枚開元通寶,乾元重輪小錢也是當兩個開元通寶,重輪大錢是當三個開元通寶,沒過多久都調整為當一個開元通寶,私鑄的重輪大錢不允許行用。為何不是當“虛拟一文”,而是當開元通寶?這一來是搞出個“虛拟一文”産生了很多社會糾紛,二來現在安史之亂善後工作是穩定物價調整經濟,虛值錢貶值退出曆史,回歸開元通寶本位制是必然。
2)史料中可以看出,有重輪小錢與乾元十當錢一樣均一當二。由于當值一樣,推測兩者的形制、重量均應相似。
3)由實物發現,早期足值的重輪折五十大錢,其重量應在13g~17g,超過三枚标準開元通寶的重量。在這一年零9個月中,不可能賠本繼續鑄這麼足重的。
結論:折三十乾元重輪錢即有調整作價後的折五十重輪錢,也有新的官鑄乾元重輪小錢,其形制重量與乾元十當錢相似。
那麼這種折三十乾元重輪錢是什麼樣子?
在流傳實物中發現有相當數量的直徑30mm~31mm的乾元重輪錢,與乾元十當錢相比,其鑄造亦精美、足重。這裡面重點講折三十重輪下祥雲。
圖1:折三十乾元重寶重輪下祥雲
圖2:折三十乾元重寶重輪下祥雲拓片
該币直徑31.1mm,厚度1.9mm,重量7.2g。比标準的乾元重寶十當錢直徑略大,文字寄郭,有重字最後一筆切斷的同模特征。背穿下祥雲,雲頭向左,雲尾向右,呈開口式。鑄造量較大。
圖3:重最後一筆切斷
該版還有一種鑄造十分粗糙,錢徑、重量也略小,疑為翻鑄,具體私錢還是官鑄尚無定論。
圖4:折三十乾元重寶重輪下祥雲(直徑30.5mm,厚度1.5mm,重4.9g)
這類乾元重寶重輪下祥雲錢,一直被認為是十當錢。其實鑄造乾元十當錢之初并沒有重輪,而開始鑄造的重輪也無此大小重量,如此精美祥雲錢也非私鑄。隻能在曆史中尋覓其蹤迹,給個推測性結論,這也大大增加了玩錢币的趣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