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這首詩太有名氣了,可以和《憫農》媲美,幾乎上過學的人都會背,而且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那種。人教版和滬教版小學語文都在一年級課本中收錄了這首詩。甚至這首詩可以作為一個謎語,而詩的名字《畫》則是謎底。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描寫的是自然景物。有山色、流水、花鳥,但"山有色"卻"水無聲","春去"卻"花還在","人來"卻"鳥不驚",連續幾個對比的使用,使一片自然風光變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多組反義詞的運用,遠→近、有→無、去→來,使一幅山水畫,畫面立體感增強,視覺沖擊力增強。使人在讀詩的同時,不僅感受到的是一幅畫面,還有将人帶入畫面裡去感受風光的韻味,節奏清晰,韻味十足,讀起來琅琅上口,也極易背誦,能被選作小學一年級課文作為啟蒙性的詩歌,是有其精髓和道理的。
但這樣著名的一首詩,作者卻一直沒有定論。
一說是唐代王維的詩。論詩的風格,和王維的詩風特别符合,王維喜歡作五言詩,而且語言精練,以音樂般的節奏來表達幽靜的山水。同時,王維還是一個畫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符合這首詩的特點。但在《全唐詩》中,王維名下沒有這首詩,其他人名下也沒有這首詩,其他書籍亦沒有記載。隻是由于這首詩是題在王維的畫上,所以有此詩為王維所作之說。但到底是王維本人所題還是另有他人補題,無從考證。
二說是清代高鼎的詩。清代本沒有太著名的詩人和詩篇,但高鼎的一首《村居》卻鶴立雞群般脫穎而出,也被選入小學課本,"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因此詩寫作風格與《畫》相近,也就有此詩為高鼎所作之說。但這也是推測之說,沒有考證依據。
三說是南宋僧人川禅師的詩。依據是這首詩是川禅師為注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的一部分,但有修改,故有此詩為川禅師所作之說。原詩為"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隻為轉分明。"
四說是南宋無名詩人的詩。因為無論說是誰的詩都沒有明确依據,幹脆定義為無名詩人的詩。上海市一年級小學語文等教材中編入此詩時,即采用了這種說法,作者一欄裡即是"宋·佚名"。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在遠處可以看見高山有青翠的顔色,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了,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争奇鬥豔,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沒有受到驚吓。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