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孟母教子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早在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教子的事來解釋詩義。東漢著名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寫了《孟母贊》。
我們熟知的南宋時期的啟蒙課本“三字經”中,就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句子。
“三字經”中,說的是孟母教子的兩個故事。一是為使孩子避免學壞,三次變換住地;二是因為孩子不認真讀書,自己把織布機上的線折斷了的事。
墳地
關于孟母三遷的故事最流行的完整版本,當屬西漢時期劉向的《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
鄒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複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君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直譯:
鄒國孟子的母親,人稱孟母。她的家曾經靠近墓地,孟子小的時候遊戲和玩耍時,都是玩下葬和哭喪,以及造墓埋墳這一類的内容。孟母見了後說:“這裡不應該是我帶着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了。
她把家搬到了一處集市旁邊,孟子又開始學奸猾商人誇口炫耀的能耐,以及學做買賣那一類的事。孟母又說:“這裡也不是我該帶着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她這次把家搬到了一個學堂旁邊。這時孟子所學所玩的,就是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一類儀禮方面的學問了。孟母見了之後說:“這裡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這裡。等到孟子長大成人後,學精了六藝,終于成為有名的大儒。後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于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
集市
賞析:
這個故事寫了孟母利用環境,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的事例。孟子從小喪父,母親一人辛辛苦苦把他養大。孟子的母親是個極有頭腦的人,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對國家和民衆有用的著名人才。
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所以搬了三次家。
一開始她家住在墳地旁。所以經常有人來這裡造墳墓,進行送葬儀式。幼年的孟子自然不懂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于是,他看到大人們穿喪服哭喪,看到他們挖坑造墳墓,把死人埋進去。自己也學着哭喪和埋人,還覺得挺好玩。
孟母一看這種情況,感覺兒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的都是這些殡葬之事,對他的成長肯定沒好處。于是立即決定搬家。
她把家搬到了一個集市旁邊。既然是集市,自然少不了鬧鬧哄哄吵吵嚷嚷。商人們不但在這裡大聲吆喝,還各自誇張地炫耀自己的商品,各個都會耍嘴皮子。于是,看慣了這種現象的小孟子,也跟着商人們吆喝着,叫喊着......
孟母看到這種情形,心裡又開始犯嘀咕:我兒子在這裡天天受到這種“言傳身教”,長大了豈不是也成了這種耍嘴皮子的商賈之人?這可不是我想要的結果。于是她又決定搬家。
第三次,孟母把家搬到了一所學堂旁邊。既然是學堂,那麼兒子每天看到的和聽到的自然都是與學習有關的事。這裡不但教授學生“四書五經”,還學習很多春秋戰國流行的書籍,另外還教給學生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這些作為正人君子應該知曉和使用的标準行為。
學堂
孟母觀察到兒子也跟着先生學起來。過了一段時間,孟子變得知書達理,各種書籍也都學得津津有味,整個人從性格到精神面貌完全變了個樣。她想,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于是就長久地在這裡住下來。
斷織喻學:
孟子幼年時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可時間一長就厭煩了,于是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這天她看到孟子又逃學回家,就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了。她對孟子說:“你的逃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一樣。這布是我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了。你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惰于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将來即使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厮役!”
孟母用自己“斷織”來警喻兒子“辍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恒心,一旦認準目标,就不為外界所幹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震驚又深刻的鮮明印象。
從此孟子一門心思朝夕勤學苦讀。待到他長大後,不但終于學成了“六藝”,成為學富五車的謙謙君子,而且最終步孔子後塵,成為一代儒家宗師——被尊為“亞聖”。
斷織機
雖然孟母教子的故事已經過去了幾千年,但是孟母教子的這些思想理念和具體方法,在今日依然是我們的榜樣,可以作為我們教育孩子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