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朝氣蓬勃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聲中,天安門城樓的正前方,“表演3”方陣中由2019名中小學生和80名青年教師組成的隊伍,代表全中國的兒童和青少年,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少年之智、之強、之健、之獨立和自由。
他們中,有走在隊伍最前方引領整個方隊的崔曉晚。她代表的是少先隊标志性雕塑中那位身背小鼓的小姑娘。來自北大附小的崔小朋友是團隊中的開心果。“别人是都得動,我們仨是能不動就不動,我們是雕塑啊,就是會走,還得走得分秒不差,不能快也不能慢。”為了這一句笑嘻嘻說出來的“能不動就不動”,三個孩子的強化訓練接近軍訓“拔軍姿”,一次定格30分鐘。
他們中,有手持指揮旗、身形挺拔、始終面帶笑容的于小添。她和13名隊友站在隊伍最北側,高舉着2000多人始終緊盯着的指揮旗,他們中間誰快點慢點,隊伍裡大概率得出現岔音。“練的時候可苦了,跟着節拍器,從早晨8點到晚上5點,就是一直練一直練。舉旗的高度要停在一個位置上,持續不動,就是為了讓肌肉形成記憶。每次練習結束,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胳膊止不住地抖。現在不抖了,粗了。”
他們中,有個頭還不高,身體也不壯,卻扛着最沉重樂器大号的朱皓煊。10公斤的大号在他的手上,操作娴熟,前進與後退的時候,和同隊已超過一米六的中學大哥哥們相比,他總得刻意地把步伐盡量擴大,畢竟按照訓練要求,所有的隊員們無論身高多少,每一步都必須邁出長62.5厘米的标準步伐,這個要求,對小朱同學而言,确實稍有吃力。“放心,我早練出來了,特意邁大點步子就行。但是這個大号真是夠沉的,比我在學校裡用的蘇薩号還不好拿。不過也沒事,我爸爸每天帶着我跑步,盯着我做俯卧撐,沒事還去小區裡踢球,體力肯定沒問題。”同樣的訓練,對他而言顯然比年長些的大哥哥們更苦更累,可他一口咬定:從沒哭過。
執行導演趙一晗說,行進管樂表演以“同心追夢”為主題,總長度3分10秒,在天安門前的停留1分40秒,這是所有團隊中表演時間最長的,也是行進管樂第一次在遊行中停留表演。隊伍中有485名樂手、306名标準旗旗手和1291名雙手旗旗手組成。通過旗幟和隊形的變幻,相繼組成代表幸福少年的花朵、代表勇于進取的箭頭、代表全中國少先隊員的星星火炬等圖案,全部表演在樂手們行進中吹奏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中完成。
“400多名樂手都是從海澱區有管樂隊的學校裡挑選出來的,但是他們中以前進行過行進管樂訓練的并不多,絕大多數都是室内管樂手,一旦加上步伐的因素,他們很多原有的氣息、演奏方式都需要調整。這個過程相當艱苦。”但是最難的環節,還是得首推标準旗旗手們的“抛旗”動作了。趙一晗說:“300多孩子要同時将手中的旗幟向空中抛起,旋轉兩周後,準确地接住。視覺效果非常震撼,但是為了這個動作,孩子們真是受了不少苦,他們的盡心竭力,所有人都看在眼裡。”
為孩子們提供醫療保障的急救醫生們證實了導演的說法。“有的孩子連抛旗,一天被砸三四次,到急救站處理一下,趕緊跑回去練。有的被旁邊同學扔歪了的旗子砸到頭,淚眼朦胧地來治療,過一會再看看,在場上又生龍活虎了。” 海澱區教育衛生保健中心的賈利老師講,孩子們從7月初開始訓練,最熱的時候,每天大約100多人出現中暑症狀,跑位的時候,有摔掉半顆牙的,有嘴裡磕出一條大口子的,可是第二天,全都回來了。“愛國這個詞,對他們的很多同齡人來說,可能還比較抽象,但對這些經曆過兩個多月艱苦訓練的隊員們,那可是實打實的奉獻。”
這樣的少年中國,也許能逐漸颠覆部分人固有的偏見,我們的孩子,不應被統統貼上嬌生慣養、沉迷電子産品、隻在課堂裡和課外班争強好勝的标簽,如今的中國少年,朝氣勃發、積極進取,他們一直在奔跑,一直都是追夢人。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安然
攝影:饒強
監制:張鵬
編輯:楊萌
流程編輯:孫昱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