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劉夢甜)10月29日,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和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承辦的“大變局下的國家安全與治理”學術研讨會在京舉辦。國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線上線下300餘名師生與會,并就國家安全學的學科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讨論。
在開幕式緻辭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黃寶印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國家安全”被置于顯要位置,作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章節獨立撰寫,被提升到事關“民族複興的根基”的高度予以闡述,體現了黨對新時代國内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判斷和對解決複雜安全問題的統籌考量,具有時代性、進步性和世界性意義。統籌發展和安全是過去十年中國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的基本經驗,能否有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也将是下個階段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報告關于國家安全的專門論述,為我們的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和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明确了目标和定位,規定了核心内容和發展方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成立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搭建了以政治學為基礎,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優勢學科深度參與的高層次交叉創新科研基地與智庫平台,下一步要更加積極培育“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積極投身“國家安全學”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發揮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獨特優勢,研究探索新時代國家安全與治理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力量。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原副院長唐永勝教授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安全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建設發生了巨大變革,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發展迅猛。學科建設、學術積累和學術發展要為國家安全實踐提供充分有力的理論支撐,同時要避免學科建設破碎化的問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洪俊傑教授認為,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都與經濟安全相關。當前全球政治經濟的不确定性對我國的經濟安全帶來了諸多挑戰,我國應當構建多元穩定的國際經貿格局,建立保證口糧安全、确保能源供應、防範金融風險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在上午的主題研讨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倪峰指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仍然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思路,将中國定位為更嚴峻的競争對手。2022年中美關系受到衆多重大事态的影響,烏克蘭危機和佩洛西竄訪台灣加劇了中美關系的不确定性。
外交學院副校長高飛教授認為,如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全球性挑戰增加,技術對全球治理影響突顯。世界格局呈現出從“後霸權時代”走向“二元态勢”,後冷戰時代“和平紅利”逐漸消失,國際規則體系之間的競争将成為國際秩序重建核心等三大趨勢。百年大變局也為中國提供了機遇,中國作為國際體系中的強國,有機會在新的國際秩序重建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長高程教授指出,在大國競争中,國家傾向尋求将經濟問題安全化,因而需要對經濟“壓艙石”的作用和意義作進一步認識和分析。
國際關系學院校長陶堅教授認為,國家安全學科建設要認清壓力并借鑒經驗。美國的國家安全學強調實用主義精神,重視跨學科與交叉性,整合安全部門與高校協調推進,立足學科專業的梯次設置,要求學科建設直接服務于實務部門。中國在國家安全學科的建設過程中要正确把握來自美國的壓力,并借鑒其先進經驗,切實推動學科建設取得成果。
吉林大學東北亞地緣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劉雪蓮教授指出,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局勢發生了顯著變化,這增加了我國安全問題的複雜性和風險性,需要針對不同變化趨勢做出相應應對策略。
鄭州大學國家安全學科帶頭人、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餘麗教授認為,算法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算法是信息的權力關系,國家實力決定了算法實力。并且算法在虛拟空間中沒有邊界,霸權國可以借此定向傳播虛假信息,通過輿情分析和信息靶向對他國進行意識形态滲透,塑造算法的國際霸權。中國可以通過增強信息技術能力和參與制定國際算法規制削減算法霸權。
在上午主題研讨結束後,本次國家安全與治理研讨會設置了“國家安全與治理系列研究報告”發布會環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梁懷新、劉博文、嚴展宇和李宏洲分别介紹了各自團隊的研究成果,報告題目為《數字化時代美國對外“污名化”戰略》《美國對華科技競争戰略》《數字時代美國對外意識形态滲透策略》《美國混合戰中前沿信息技術應用》。外交學院陳志瑞教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李麗華教授和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研究》莊俊舉副編審對報告作點評。
在下午上半場的主題研讨環節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方長平教授認為,國家安全可以從“統籌内外安全,但更加重視内部安全”“統籌各領域安全,以政治安全作為根本”“統籌動态安全,建設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等三個方面進行解讀。從國家安全學的學科建設來看,要對國家安全涉及的重大議題,特别是基礎性和戰略性問題進行聚焦;要對如何培養、怎麼開展培養人才工作進行跟進;要加強反思西方理論、針對中國本土問題的創新性研究。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國家發展與安全研究院院長肖晞教授指出,國家安全學的本體論、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還不夠明确,基礎理論急需夯實。一方面要發展國家安全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構建國家安全學的學科體系。國家安全學作為交叉學科,現階段要聚焦重大問題,研究範式上注重整體論。在學科體系建設上要做到先找準方向,凝練學科關鍵性的問題,打破學科壁壘,探索源理論,形成新的學科範式,最終形成完善的學科體系。
吉林大學東北亞學院、東北亞研究院院長吳昊教授認為,國家安全是國家的首要考慮,安全利益永遠是第一利益。應該深刻理解時代的差異性,既要理解安全概念的外延也要衡量其内核。中國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對國家安全的主題和國際局勢的判斷發生了變化,因而把安全放在更突出和重要的位置統籌安全與發展。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趙可金教授指出,安全的概念指客觀上沒有威脅,主觀上沒有恐懼。要把黨的安全、國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主體。同時避免泛化安全問題,國家安全的内部化問題要依靠制度進行解決,國家安全的外部化問題要依靠國際協調。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王明進教授認為,歐盟在技術創新層面存在技術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增強了歐盟的不安全感。歐盟決定提出基于開放性的自主歐盟科技政策,包括辨别關鍵戰略性技術領域、打造閉環價值鍊和安全鍊、優化科技創新生态系統、推動創新成果的市場性轉化等技術民族主義戰略布局。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孫震海研究員指出,在全球化時代的安全是綜合安全,不能僅僅把國家當作整體對待,任何一個國家的内部人群都應該進行區分。要注意到有關國家内部不同勢力态度的發展和變化。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黃昭宇研究員認為,國家安全的本質是人類社會生活關系的一種狀态,是國家層面人的安全,是國際事務穩定性在國内的體現。國家安全是國内各社會主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和諧程度,是權力、機會、規範的和諧。安全關切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對安全的追求要規範其限度,并注意安全關切是否符合時代潮流和自身條件。
在上半場的評議環節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外交學院陳志瑞教授分别作點評發言。
在下午的下半場研讨環節中,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專家、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司原司長洪曉東指出,我們要加快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因此要繼續堅持和平發展,不能将經濟問題過度政治化。
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羅英傑教授認為,國際安全問題已經深刻改變了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周邊安全問題複雜敏感,域外大國試圖介入我國周邊的安全事務,我國維護國家周邊安全的難度增加。周邊安全的影響已經不限于政治方面,而是包含了經濟、科技、政治等多方面影響。我們要重視安全,但不能變成安全的孤島。要在安全的基礎之上,正确處理開放與安全的關系。
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主任莊俊舉副編審指出,國家安全研究應該有全球視野,要加強對國家安全議題的挖掘,對世界範圍内的國家安全研究進行跟蹤,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基礎,探索中國的國家安全學理論。國家安全學的學科發展要明确學科内涵,厘清學科邊界,确立以政治學為依托的學科、範式和方法融合,将國家安全學打造成突破西方話語的契機,助力構建中國的學術話語體系。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李明教授認為,面對當前複雜經濟形勢,中國應當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大财政統籌、優化支柱結構、理清政府市場關系。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劉豐教授指出,盡管美國和盟友之間長期存在經濟層面的糾紛,但是經濟領域的争端較少影響到安全聯盟的穩定。在對國家安全局勢進行判斷時,要重點區分聯盟關系與一般外交關系,認識到安全問題是穩定聯盟關系的核心。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劉斌研究員認為,全球結構性主導權的變遷伴随着大國格局的演進,不能忽視生産性結構性權力的作用。既要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也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不能陷入興替思維、避免情緒化思維,要保持戰略定力,重新審視經貿關系這一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地位,秉持發展與鬥争結合的方式,建立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國際統一戰線。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家安全學院韓娜副教授指出,大國競争中的輿論博弈既是國家安全研究的重點内容,同時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研究議題。在理論上要加強國家安全與國際傳播的交叉研究,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碰撞,完善國家安全學的整體性研究思路。
在下半場的評議環節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陳衛東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郭敏教授分别作點評發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院長戴長征教授在活動最後作總結發言。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