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我們是一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家,鄉村就是我們生命最初的源頭。即便是一個城裡人,往上數三代,都是農村人。
農村的土地、河流、陽光、空氣,養育了一代代人,我們就像那土地上一茬茬的莊稼,割了長、長了割。泥濘的土地裡留下了父祖輩父輩的足迹,也把農民的基因深深镌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裡。
對農村生活的懷念就這麼潛移默化地儲存在我們的頭腦中,越是在鋼筋水泥的城裡拼搏,越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刻思念農村。
無人居住的老房子。
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懂得,為什麼我們的祖輩、父輩,即便是在城裡生活了一輩子,到老了也要回到農村去。城市帶你向前進,農村給你一個堅實的後背。
在農村日益城鎮化的今天,尤其是鄉村振興紅紅火火的當下,為什麼那些曾經破舊的傳統村落卻成為很多人想去了解的地方呢?
胡哥走過了很多古村,尤其是被列入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古村,都是有着數百年曆史的老村,每逢相關的遊覽文章發布,都會引來粉絲的熱捧,閱讀量動辄上萬、三四萬的也很常見。
這一方面是鄉村文化的複興,一方面是那種刻在骨子裡的基因在呼喚你,歸來吧,歸來呦,浪迹城市裡的遊子。回到故鄉的農村,換個心情放松身心,重溫祖輩父輩舊日的好時光。
明清老宅院,胡哥帶領大家看了不少,今天給大家看一個老物件——元寶石。先看圖。
西火鎮西村的元寶石。
這是在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火鎮西村拍到的一個老的石質物件。兩頭翹起,中間凹下,很像古代的元寶。寬約一米,兩頭高處約70厘米,厚約30厘米,重約300斤。
這個老物件和以前給大家講述的捶布石(想了解捶布石的點擊這裡)一樣,已經很少見到了,很多的人,包括村裡的年輕人,都不認識它叫什麼,做什麼用的?
西村牆上的元寶石說明。
西火鎮西村開發鄉村旅遊項目後,這塊石頭被正名,俗稱元寶石,因其形狀神似元寶而得名。元寶石又稱“砑布石”、“踹布石”、“踩布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大小不一,形狀相近。牆上的說明是“染布石”是不确切的。
胡哥在走訪古村的曆程中,山西長治市範圍内目前僅見到這一塊。上次見到元寶石還是在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裡。
喬家大院的元寶石。
砑字的含義是“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或摩擦皮革、布匹等,使密實而光亮”。 元寶石的作用類似如今的熨鬥,能夠讓染色的布料更加平整。
這個工序,也叫作踹布。在古代一開始是和染坊在連一起一道工序,後來就發展成有專門的工匠在做,叫做踹匠。在織染發達的蘇州一帶,這一工序發展成了專門的踹坊。
今天見到的元寶石其實隻是實際的一部分,完整的染坊所用應該是兩部分。上部分就是這個元寶形石塊,叫踩石,下部還配有長方形的墊石,墊石的中心略有些凹,卷好的布匹就放在上面。
踹布時,先将染好色曬幹的棉布卷在木軸上,放在墊石上,再将踩石壓在布軸上。踹布匠兩腳分開站立于踩石兩角,雙腳不停地左右晃動踩石,反複碾壓布軸,直至布面平整光滑。
這是在抖音上找到的踹布視頻截圖。
為了保證身體平衡,踹布這一道工序會安裝一個木架。踹布匠兩手扶住木架,雙腳操作。那麼重一塊大石頭在腳掌下反複滾動,不但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消耗很大的重體力活。
踹匠在過去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北方的染坊、踹匠的工作情況不了解,但是在南方水鄉,織布染布發達的蘇州一帶,清康熙年間,蘇州踹匠因“年荒米貴”難以糊口,還曾多次罷工反抗。
明末清初,蘇州已發展成為國内規模最大的棉布整染加工中心。康熙三十九年,蘇州一帶的踹匠數量達到兩萬人,使用的元寶石就有10900多塊。
由于包工頭克扣工錢,蘇州踹匠們曾多次罷工。最長時将近一年,最後因清政府司法介入,康熙四十年立碑嚴禁。這就是《蘇州府約束踹匠碑》,該碑現存蘇州碑刻博物館内。
關于元寶石較早的文字記載是在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乃服》中。書中不僅記載了元寶石的功用,可以使染過的織物“縷緊不松泛”,而且還記載了元寶石的材質選取和價格。
而最早見諸圖畫的踹布場面是出現在在清乾隆年間的《棉花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直隸總督方觀承将棉花種植、紡織及練染的全過程工筆繪畫十六幅,每幅圖後面配以文字說明,裝裱成《棉花圖冊》,呈送乾隆皇禦覽。
《禦題棉花圖》拓片。
方觀承将經過乾隆禦題的《棉花圖冊》正式定名為《禦題棉花圖》,并精心摹刻于石。第16幅為“練染圖”,圖中就有踹布工勞作場面的描繪。題詩為:
五色無論精與粗,茅檐卒歲此殷需。
布棉題句廑民瘼,敬缵神堯耕織圖。
紅圈内就是踹匠在踹布。
山西長治上黨區西火鎮西村曾經是長治縣南邊第一大村,一度商賈繁華,澤潞商幫北上南下,生意十分興隆。在西火村見到的這塊石元寶,也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明清時期西村印染業的印記。
如今這樣帶着農耕文明印記的老物件越來越少了。文化人追求的鄉愁,大體上就寄托在這些農村的老房子、老物件上。
這些飽含着農耕文明生活印記的物件能夠再現昔日的工作、生活場景,那是完全不同于今日機器作業的場景。老物件會帶領人們穿越時空間隔,重現山水田園生活的畫卷。
鄉村之美在于發現,鄉村之美在于保留、保護。農村雖然一直在向前發展,但那種對于昔日的農耕文明生活印記卻是割舍不斷的情懷。而且胡哥相信,人類越發展,那種情懷越會曆久彌新。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工匠》曹煥旭
《文物的故事——碑刻的故事》吳克敬
《論清朝蘇州踹布業中布号與踹坊及踹工之關系》作者張鵬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山西長治這個老院子下,藏着一個占地面積巨大的地宮
想不到二月二龍擡頭的慶祝活動在山西長治是個盛大的廟會
小小一粒山西米,成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标準
想不到神農故地山西晉城的羊頭山上真有一隻羊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