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要放鞭炮嗎?可以肯定地說,喪事放炮仗絕不是喪禮要求,原因很簡單,火藥的産生不早于魏晉,三國之前是肯定沒有的,火藥走向民用和軍用是唐宋以後的事情而喪禮在殷商時期就有,到西周已經相當完備先秦儒家研習《儀禮》,學習心得彙編起來就是《禮記》《儀禮》和《禮記》都沒有輯錄在喪事活動中有像炮仗樣的聲響所以,放鞭炮不是古法禮儀,也不符合古法禮儀的精神,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喪禮要放鞭炮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喪禮要放鞭炮嗎
可以肯定地說,喪事放炮仗絕不是喪禮要求,原因很簡單,火藥的産生不早于魏晉,三國之前是肯定沒有的,火藥走向民用和軍用是唐宋以後的事情。而喪禮在殷商時期就有,到西周已經相當完備。先秦儒家研習《儀禮》,學習心得彙編起來就是《禮記》。《儀禮》和《禮記》都沒有輯錄在喪事活動中有像炮仗樣的聲響。所以,放鞭炮不是古法禮儀,也不符合古法禮儀的精神。
還有,明清小說中,也沒有放鞭炮的記叙和描述。《金瓶梅》用四回的篇幅寫李瓶兒的喪事,内容十分全面;《紅樓夢》也用兩回的篇幅寫秦可卿的喪事,還重點寫了路奠,均未見放鞭炮的言詞。所以,不管是經典文獻還是注疏集解,不管是正史禮志還是野史資料,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坊肆村鄰傳說,古典時期,喪事活動都都沒有放炮的要求或事項。放炮應該是近代或現代以來的民間俚俗,甚至更晚,如何形成的,難以稽考。
現時城鄉喪事活動,放炮是重要活動,一家看一家,家家都放,你家有事不放,惹人說閑話,也很無奈。随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都有錢了,幾百頭到幾千頭,鞭炮越買越大。不僅放鞭炮,還放煙花焰火,還有放“二踢腳”的,說上天報信。殡儀館的電聲跑更厲害,比105榴彈炮還響,十幾公裡外都能聽到。
目前喪事操辦,許多地方,放鞭炮确實很濫。人咽氣要放,入殓要放,開吊要放,上廟要放,堂祭要放,出殡要放,路奠要放,下葬要放,燒喪要放,做七要放,圓墳要放。不僅主家要放,吊喪人也可以放,還有要求娘家人必須放,老姑娘、長姑娘、少姑娘等家也必須放。鞭炮已經成為喪事活動的一項重要開支。不必要的。
就俗論俗,喪事活動中,哪些環節需要放鞭炮,可以讨論一下。
一般來說,出殡前不放鞭炮。理由是停屍停柩期間,逝者魂魄在家,尚未轉世,放炮容易震驚魂魄;再者,放鞭炮響動太大,與喪事活動肅殺靜穆的氛圍也不相稱。有的地方,開吊、做七、告廟、堂祭等喪事儀式前都放鞭炮,其實也沒必要。還有的地方,移屍、小殓、大殓時都要求放鞭炮,那就更沒必要。家裡死人是要放哀樂的,是有喇叭鼓樂的,是有喪服人員哀哭哭聲的,外人很容易知其有喪事,放鞭炮噼裡啪啦、叮咚十五算怎麼回事。喪事活動應把握基本程序和規定要求,結合具體情況操作,切忌聽風是雨,不加區分,人雲亦雲,拾人牙慧。
起柩動棺出喪可以放鞭炮。逝者上路,陰陽兩分,放炮開道,速轉新生。
路奠時不建議放炮,《朱子家禮》有路奠的要求,看一下《紅樓夢》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館揚州路 賈寶玉路谒北靜王”,裡面有路奠,沿路設祭,不需炮仗的。以物祭祀為奠,以禮祭祀為拜。嚴格意義上講,路奠是供奉物品與逝者談心交流,放炮其實壞了氣氛。但現行喪事活動中,路奠為大規模祭奠事項,吊喪人員一般都以放炮或放大炮(煙花焰火等)啟動路奠,操作非常鋪張。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整。
靈柩過橋時應當放鞭炮。民間習俗,過橋放炮由來已久,而且必須放,可能源于宋元以後的鬼怪說法。橋下或橋洞為極陰之地,藏暗鬼和野鬼,過橋放炮以鎮之,便于逝者順利轉世。
下葬時可以放鞭炮,用以驅除喪氣,送逝者新生。
總體來說,喪事主家兩挂鞭炮就行了,其他環節不需放鞭炮。
喪事活動應當盡量少放鞭炮。有的大支等支事人行為惡劣,胡亂增加喪事操作程序,以此故意要求喪事主家買許多鞭炮,與商家相勾結,從中牟利。
關于放鞭炮,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喪事放炮的意義是鎮吓,不是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