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一條自己的步行街,一些曆史悠久的城市,則可能擁有不止一條。傳統的、現代的、以美食為特色的、以賞景為特色的...步行街的模式可謂多種多樣。在首都北京,有一條在全國家喻戶曉的步行街——前門大街,一直以來,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遊客,隻要來到北京,都要在這條大街走上一遭。
從熙熙攘攘到人氣不再
資料上這樣介紹前門:中軸線南端的前門大街,是世界上最為擁擠的街道之一,也是老北京最熱鬧的地界兒。然而,經過多次改造後的前門大街,已經不複往日的熱鬧,人氣不再已是個不争的事實。前門大街在北京的位置也有些尴尬,它不是最古老的,鼓樓商圈的煙袋斜街比它更古;它也不是最熱鬧的,代表現代商業的王府井步行街比它更有人氣。
一直以來,前門大街仿佛自帶“争議體質”,本地人很少會去,它更像是面向全國人民的旅遊步行街,旅遊團和節假日為它帶來一時的熙熙攘攘。但是大家往往看個熱鬧、拍個照片就走了。旅遊團的客人一般不會安排在前門大街用餐或消費,做了攻略的自由行客人自然也知道性價比更高的去處。
因此,前門雖然商鋪多,老字号更多;近200家商鋪中,老字号占了16%。但是仔細觀察的話,每家店的客人卻不多。網購的發達更讓北京制造的老字号特産不再奇貨可居。一遇疫情跨省遊叫停後,前門大街便更加冷清。
現在的前門大街美觀又整潔,而在2008年改造前,前門大街兩邊的胡同裡住着許多居民,市井氣息十足,也供養着這裡過去“人擠人式”的熱鬧;老北京們對于前門大街的美好記憶,也停留在了那個時代。大批胡同居民騰退搬遷後,前門東區已成了人口低密度區;這條大街也漸漸成了“唯遊客式”的步行街,許多北京人表示這裡改造後變味了。
從明代延續而來的繁榮與輝煌
寫前門大街,不得不提一下這裡過去的輝煌。明初時,為了使皇城正面有足夠數量的百姓聚集,朱棣下令拓展南城,為從南方來的移民們修建廊房供他們居住;而首要條件就是商業圈的建立,今天我們稱之為“生活配套”。如今前門地區南北排列着的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及大栅欄(原廊房四條)皆源于此。
明嘉靖29年(1550年)北京建外城前,這裡是皇帝出城赴天壇的禦路。建外城後,前門大街(過去叫正陽門大街)成了外城主要的南北街道,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橋路口,全長800餘米。大街上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聚集地。
過去這裡有魚市、肉市、布市、糧食市、珠寶市、燈市、車馬店、旅館等、戲院、銀号、茶樓等等各種功能的商業,幾乎囊括了平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數百年前的廊房建造者,絕不會想到他們的“生活配套”,竟會成為世界聞名的中國商業名牌的發源地。
北京本土老字号的聚集地
現在修繕一新的前門大街上,随處可見的人物雕像,無不在賣力訴說着前門大街過去的故事。仔細查看,發現都與這條街上的老字号、老品牌有關。與前門大街垂直的大栅欄商業街,過去是廊房四條。這裡聚集着最為著名的中華老字号,經營範圍涉及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百年的聲譽成就了不少商家。
早自清末民初,京城就有“頭戴馬聚源,腳踩内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這樣的商業口碑。而就在前門大栅欄區域、征服無數王公貴族的瑞蚨祥綢布店;為皇親國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的内聯升;令慈禧太後垂涎不已的天福号醬肘子等都在繼續着自己的商業傳奇。還有廣為流傳的全聚德烤鴨、都一處燒麥、六必居醬菜、同仁堂藥鋪、張一元茶莊、月盛齋醬肉等等,仍在彰顯着這條百年商業步行街過去的地位與繁榮。
五牌樓與正陽橋
人氣不再,名氣不減,前門大街依舊是那條在外地遊客心中份量極重的步行街。北端标志性的五牌樓,是2008年複建的,在之前的幾百年裡也經曆改建拆除重建多次。它正對着正陽門箭樓,是整個前門大街最标志性的一景。牌樓中間有“正陽橋”三字,正陽橋下曾是内城的護城河,位于五牌樓以北與正陽門箭樓之間。橋與河,均已湮滅于曆史。
步行街上,老北京的铛铛車依舊“招搖”過市;它曾是古都風貌中的一個曆史記憶,現在繼續帶着過往在時光洪流中前行。根據官媒的介紹,未來的前門,将被打造成一個“國潮範”的網紅打卡地,借此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作為北京中軸線的一部分,我們希望前門大街可以盡早走出困局,和中軸線一樣永遠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