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說
你印象中幼兒園和小學生的作業是什麼樣子的?畫畫寫字過家家?NO!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小朋友的作業已經進入了全面“拼爹媽”時代。全家老少一起上陣還不夠,尋找朋友圈找外援更是常态。
那些難得讓家長也尴尬的作業題
“從現在開始,請你每晚7點至9點之間觀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狀畫下來,堅持28天。”這是上海某小學一年級《暑假生活》的一項作業。這道題難倒了上海天文學會的秘書長,因為天氣等原因,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晚上7點到9點是根本看不到月亮的。
這樣的題目,出題人的想法也許是好的,讓孩子仰望星空,觀察,并且畫下來。如果父母願意幫忙,和孩子一起仰望星空,那也是很好的親子體驗。但是,在完成過程中卻未必有預想的那麼順利。
作業“畫月亮”
畫月亮其實并不算什麼,先來道一年級的作業題做預熱吧~~~
一年級已經這麼高的水平了嗎?這簡直就是公務員的邏輯推理題嘛。
再來一道乘法題……
家長看了,隻想“嗚嗚嗚嗚嗚嗚……”
再來一道觀察題,誰是外星人?(家長内心OS:明明都是外星人好麼……我沒有那麼多的想象力好嘛?)
答案是第四個,因為根據觀察得知“外星人”的共同特點是:外面有三隻腳,裡面有一個三角形。
除此之外,更常見的家庭作業是手工。往往要父母配合孩子一起做一個工藝品,從做水果拼盤,到制作布藝、南瓜燈、手抄報……樣式五花八門。不過曾經有家長匿名将自己孩子的幼兒園作業上傳到網上,作業内容讓不少網友倒吸一口涼氣:要求家長和孩子用廢棄材料做一個熊貓牌電視機,還要能看能發聲!
有家長說,“讓小朋友們為爸爸媽媽做一張生日電子賀卡,想想也知道是我們做爸爸媽媽的自己做給自己玩;讓小朋友自己縫一個小布袋裝糖果,對捏不住針的我來說,後援團上升到了外婆級别;讓小朋友帶自己做的吃的去幼兒園交換,對從來不進廚房的我和老公來說,後援團擴展到了外賣公司……”
更有些題目難得讓家長感到很尴尬。
女兒作業“出本書”
媽媽跑了十幾家印刷廠
王先生的女兒在成都某中學讀書,今年暑假,學校布置的一道作業讓全家都動了起來:老師要求學生自己出本書。
“裡面的内容還好說,用姑娘自己的作文。但是一本真正的書,還有封面、排版、印刷、序言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王先生感歎道,“這哪是做作業,純粹就是在拼爹呀!”
對這本集全家之力的“作業”,王先生印象深刻。他把排版拜托給專業美編朋友,自己操刀寫序,孩子的媽媽則頂着太陽跑了十幾家印刷廠一家家對比,最終印出了幾本完全符合印刷要求的書。
“沒辦法,家長在群裡看着的,你做得太差了丢份兒。”在王先生看來,從小到大,面對這種孩子沒法獨立完成的作業,最後考到的還是父母。
會木工、做泡菜、PPT 全能爸媽直喊“吃不消”
王女士的兒子今年4歲,用她的原話說,從兒子讀幼兒園開始,她就走上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康莊大道”。翻看孩子的作業,可謂五花八門,有要家長和孩子做泡菜的,有要家長輔助孩子設計食譜的,還有制作木質工藝品、完成燈謎的……盡管内容不同,但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要求:家長陪同。因為精力不足,她還把老母親接過來陪孩子一起完成作業。
“你就說每月準備小禮物吧,每月的主題還不能一樣,定主題、購買、包裝、準備節目……”王女士告訴記者,自己都有辭職做全職媽媽的打算了。
彭先生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二年級,就因為女兒作業的緣故,這位原本不會做PPT的爸爸,成為了一名PPT高手。
“小雪家長,請把孩子小長假的活動做成PPT,PPT分成幾個系列,一個是閱讀的書,一個是參加的旅遊點,一個是幫爸爸媽媽做的家務……”,指着老師的短信,彭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他用了整整一個下午完成作業,到第二天腦子裡還全都是各種PPT。
網友兔媽媽幫孩子完成的“南瓜燈”作業,
為了買到合适的南瓜跑了多家超市,
花費了2個小時雕刻完成
家長幫助孩子制作的手工作業
做不出作業,家長權威遭孩子質疑
有家長反映,在這場奇葩家庭作業大戰中,家長所受的“摧殘”還要遠遠大于孩子。“大多數奇葩作業,不僅考驗家長的智商、能力,甚至還要考驗家長的社會關系。”
在前面提到的“誰是外星人”題目,媒體報導時還有這樣的故事情節——孩子拿這道題問一位研究者:“叔叔會做這道題嗎?我爸媽真的好笨呀。”
有心理學家認為,通常情況下,一個孩子進入青春期(16歲前後),會慢慢發現父母的“無能”。正是在“全能父母”形象逐漸坍塌的過程中,孩子慢慢建立了自己的價值體系,慢慢獲得心理的獨立。
有文章稱,“一些難度太大的作業讓父母的威嚴蕩然無存,最重要的是,這個災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發生了。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家長都要請教别人,這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危機。一個七歲的孩子發現父母很‘無能’,他會産生相當大的困惑,會喪失一部分安全感,也會影響到自我的建設。”
有責任心和能力的家長,會盡力維持自己的“權威形象”,因此,不少父母雖然無比辛苦,仍在努力學習各種技能,以便孩子做作業有需求時,自己真的能夠幫上忙。
這樣的人會發展成為一種“全能型”父母。明明自己從小就動手能力差,下班後拖着疲憊的身體,還要學手工。明明自己當初就不愛數學,卻不得不重學數學知識。
還有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作業,持一種蒙混過關的态度。非常幸運的是,我們有了網絡,手機上也有各種幫做作業的應用,要相信,沒有多少題是老師原創的,都是可以找到現成答案的。
這樣,父母又面臨着一個道德困境:這種做法,是不是對老師的一種欺騙?老師讓我陪孩子一起思考,這種抄作業真的好嗎?
老師、專家怎麼說
老師:其實要求不高,家長有所誤解
“這些作業到底是布置給學生的,還是考家長的?”有網友抛出問題。
“當然是針對學生的,”小楊是成都某小學一年級班主任,她說,布置給班裡小朋友手抄報的作業,初衷隻是要學生塗塗鴉、寫寫拼音就行,篇幅大小也沒要求,但沒想到家長誤會了老師的意思,以為是要出版物的水平,交上來的作業簡直就是專業報紙的水平。
“三年級做PPT也是,其實最粗淺的就行。我們對一些手工作業的要求不高,隻要孩子動手就行,有時是家長之間的比較,人為提高了作業難度。”小楊說。
專家:孩子作業應在“最近發展區”
“其實,‘奇葩’作業是一個說淺也深的問題。”教育學博士侯中太表示,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學校是大班教學,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所以分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精力就少,在這種客觀條件限制下,學校通過作業将一些教學責任轉移到家長身上,用父母的個别化教學,提高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增進兩代人之間的交流。
“這種需要家長協作的作業,隔三差五來一次,自然會影響到作業效果。”侯中太介紹,在作業的安排上,教育學有個專門的概念,叫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俗點說,就是老師布置的作業應該是學生踮踮腳、努努力就能完成的,而不是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侯中太表示,如何精準判斷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對老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網友有話說
◆ 一件事讓我重新思考布置這些作業的意義
面對着每周兩三次的幼兒園作業,當媽的我幾度不堪其擾、煩不勝煩。但在罵罵咧咧半年後,我突然有了新發現。
一天,兒子帶回來偌大一本立體書,幼兒園要求小朋友拼完後第二天帶回。不用說,這又是我的事了。諾大一本立體書要照圖組裝成一列長達1125px的火車,别說一個三歲寶寶,連我都覺得有些撓頭。我讓他自己先琢磨着,自己去洗澡,想着洗澡出來再慢慢帶他做。而等我這顆“出水葫蘆”出浴後,被眼前的情景震動到,也感動到了——
小家夥可能自己也覺得無從下手,需要我幫忙,但是不好意思甩給我來做,于是,他用心的,盡己所能的,把所有零件都先從書上摳下來,一樣一樣歸類擺好,等着我去組裝。地上整整齊齊的擺了一摞火車輪子、一摞車窗、一摞軌道、一摞煙囪……全部歸類,絲毫不差。
他奶奶告訴我,從我進去洗澡到出來,他整整半個鐘頭專心緻志坐在地上,小屁股都沒有挪一下。這樣的專注力和責任心,讓我着實吃驚。問他,他說:“我怕我們來不及,老師說明天早上就要交了!”。
這件事,讓我重新思考了幼兒園布置作業的意義。
回想孩子入園以來做作業的過程(懵懂——被動參與——主動參與——有責任感),我突然明白了一些從前忽視的道理。
幼兒園作業之所以超出孩子能力,本來就不是讓孩子一力完成的,而是要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甚至情商。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作業都超出了孩子的年齡段,而正是這樣的挑戰性,讓孩子不得不學會向家長求助,與家長配合。孩子從小學會與父母溝通,适當地尋求家人幫助,對他今後客觀、冷靜地分析處理問題具有極大的幫助,也培養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參與度、配合度。
◆ 家庭作業是孩子“金點子”的孵化器,可以促使孩子讓腦子轉起來
不知道寶媽們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觸:
一件事情,不去“逼”一下孩子,他就會陷入慣性思維,而不會主動想辦法去解決。
比如:夠不着按電梯,如果不急着回家玩玩具,他就不會想辦法去夠。我曾經嘗試過在兒子很想回家見爸爸的時候,不幫他按電梯。小家夥扭着胖屁股去搬了個水桶來墊着,硬是按下了上樓鍵。幼兒園曾經布置過一份作業,讓孩子學消防知識。小寶在懂得了各種消防常識和儀器名稱後,硬是學不會分清電話按鍵哪個是“1”,哪個是“9”。後來,他自己找出一支蠟筆,把“119”的鍵給塗綠了。我在旁邊看着,真是為他這個小腦袋驚喜!
◆ 辛苦勞作之後,是另一番寶貴的收獲
辛苦完成的作業面臨第二天的交換、分享,甚至損毀,可以鍛煉孩子“由零歸零”哲學眼界,以及“千金複來”的豁達心胸。
我幫孩子做過一份家庭作業,用吸管和氣球做了一根大棒棒糖。在布置作業時老師就已交代清楚,氣球作業第二天是要帶進園與小朋友們一起分享的。第二天正好是家長接待日,我們看着孩子們把早上視若珍寶捧進教室的“作業”,全部“貢獻”到操場上,大家一起玩氣球玩到瘋,笑聲直沖雲霄。遊戲結束,孩子們一身汗,地上全是踩癟了的破氣球皮。沒有一個孩子為此哭泣,寶貝們都獲得了極大滿足,家長心裡泛起感動。
生命重在體驗。學會分享,學會重視過程而不執着結果,學會“千金散盡還複來”的豁達,是我們能夠引導孩子獲得的重要智慧。
這些作業其實算得上是老師對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探索,但也看得到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實踐是相當複雜的工程,需要家長和社會的配合和支持,也需要老師對學生能力的精準判斷,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讓學生從作業中有所收獲。
你身邊的小朋友
有什麼樣讓人為難的作業嗎?
作業太“奇葩”,你怎麼看?
老規矩,留言區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