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的“圖騰”,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但說法各異。
明·楊慎《升庵外集·動物一·龍生九子》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毗,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我貌,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陛狂,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圖片鳴謝網絡
明·焦《玉堂叢語·卷一·文學》則說:“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題屬,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躍是也;二曰蟾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毗,性好殺,故立于刀環:八曰金濕,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于香爐;九曰樞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鋪首。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七·内閣·龍子》又說:“長沙李文正公在閣,孝宗忽下禦禮,問龍生九子之詳。文正對雲:‘其子蒲好鳴,今為鐘上鈕鼻;囚牛好音,今為胡琴頭刻獸;睚眦好殺,今為刀劍上吞口:風好險,今為殿閣走獸;猊好坐,今為佛座騎象;霸下好負重,今為碑碼石,獨犴好訟,今為獄戶首鎮壓;顯好文,今為碑兩旁蜿蜒;吻好蠶,今為殿脊獸頭。
此外,明·陳仁錫《潛确類書》、明·胡侍《真珠船·龍生九子》、清·褚人獲《堅弧 集·龍九子》、清·高士奇 天祿識除·龍種》,對九龍的名稱、性格、用途的說法也各不相同,可見出于民間傳說。世人多用作裝飾,以示祥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