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單元整體視角的“單元教學”能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整體性、連續性、系統性的理解,實現對散點化、碎片化、孤立化的“課時教學”的超越,因而是深度學習所提倡的。然而,當前教師對單元教學設計還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盲區。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學會了沒有?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厘清。單元設計一般遵循“ADDIE模型”,即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評價(Evaluation)而展開。以可測的關鍵能力水平為單元教學目标,能更好地梳理單元計劃、分解課時教學任務、設計教學流程、創設教學環境等,更重要的是關鍵能力水平也為單元教學設計提供了評價依據。因而,以關鍵能力為導向的單元教學設計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學科育人價值的重要途徑。
一、審思:單元設計為視角的教學
單元由若幹具有内在聯系的學習模塊所組成,而單元教學是一種基于單元的系統教學。
1.單元教學設計的内涵特征
單元教學設計不是單純知識點傳輸與技能訓練的安排,而是教師基于學科素養,思考怎樣基于一定目标與主題而展開的探究活動,它是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具體來說,單元教學設計立足課程整體理念和思維,以現有的教材為突破口,系統整體地規劃單元内容與主題、單元目标與評價标準、單元學習與評價計劃的結構要素,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以相關學習活動為主線,以關鍵能力為導向,将教材單元轉化為活動單元,形成指向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整體設計。
單元教學設計的特征首先體現在整體性和統領性上,教學内容整合優化、教學目标整體規劃,使得教師能以高位的課程觀統領整個單元的教學,清楚地了解數學課程的結構,把握單元教學起點,揭示數學學科本質,促使學生數學知識的系統建構;其二是一緻性和持續性。一個教學單元内高度相關的知識鍊承載着相同的關鍵能力、數學思想和學習方法等隐性元素,隻有在單元整體教學一以貫之的“有意蘊伏、逐步感悟、反思提煉”的過程中,這些隐性元素才能内化為學生的數學素養,呈現出知識、思維和學習的生長樣态;其三是層序性和關聯性,根據諸要素及其關系的分析,優化學習次序,使單課時的教學活動彼此聯系、循序漸進;其四是主體性和情境性,基于單元主題創設真實問題情境,以觀察和體悟為方式,以解決問題為手段,幫助學生建立現實世界與數學世界之間的聯系。
2.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盲區
(1)“教材單元”與“教學單元”的辨析
崔允漷教授指出,單元是以一個大問題或大任務來組織目标、情境、知識點等要素,而成為一個相對獨立或完整的學習單位,不是知識點。再者,弗萊登塔爾曾多次指出:傳統的數學教育方式是“違反教學法的颠倒”。也就是說,“教材單元”中的“序”未必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序”,也未必就是數學教學的“序”。通過單元教學設計,我們将力求打通數學知識邏輯、學生認知邏輯和數學教學邏輯之間的關聯,更多地從“學”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
(2)“學科導向”與“活動導向”的平衡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中威金斯批判了這樣兩種傳統教學設計:一是學科課程單元設計,強調的是以知識為線索,進行單元教學内容的組織。這一類型過度關注學生知識目标的達成,表現出僵化與死闆的特征;二是活動課程單元設計,強調興趣與體驗,關注主題的設計、探究性活動以及學生的表達,但缺乏對重要概念和恰當學習證據的明确關注,表現出過度開放的特征。以單元為依托,結合數學學科的知識内容和學生學習的規律,設計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又能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學習活動,必須平衡好“學科導向”與“活動導向”這兩個方面。
(3)“素養标簽”到“素養标準”的跨越
在開展單元教學設計之前,我們必須基于所學知識和學情分析提供一個可供測量的水平框架,以幫助我們明确單元教學設計的起點、終點和路徑,并根據學習目标所要求或暗含的表現性行為來設計單元教學。隻有這樣,我們才是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指導者,而不是将自己的已知告知學生的講述者。
二、錨定:基于關鍵能力的導向與表現
1.單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
主題(單元)教學整體設計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分析準備階段、中期開發設計階段和後期評價修改階段。分析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确定單元内容和分析教學要素。其中,教學要素包括課标要求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重難點分析和教學方式分析等。開發設計階段主要任務是編制教學目标、組織單元教學流程。
2.以可測的關鍵能力水平為單元目标
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隻關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他們首先花大量的時間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麼、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學生做什麼,而不是首先思考為了達到學習目标,學生需要什麼。關鍵能力導向的單元教學,應該是“以終為始”的,即從學生單元學習後應達到的關鍵能力水平為結果逆向思考,為了達到預設的關鍵能力水平,學生需要什麼,這樣才有可能産生适合的教學行為。
三、實踐:關鍵能力為導向的單元設計
單元教學設計應明确:為了實現預期結果,學習者應該達到怎樣的素養标準,需要做什麼以及老師需要做什麼,即明确預期結果和實現方法,而不僅僅是内容和活動的羅列。以終為始的逆向設計路徑應首先确定單元主題和内容,通過教材和學情的分析開展單元規劃;其次,梳理并确定通過學習,學生應達到的數學關鍵能力水平層級,以此開展單元教學目标分析;進而,圍繞主題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安排具體課時和課型;最後,通盤考慮單元教學各要素,以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實現學—教—評一體化。
1.學什麼:單元規劃
(1)确定名稱和内容。單元的确定要依據課程标準、教材,也要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例如,六年級的數學課程中可安排“比例尺”教學單元,将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用方向和距離确定物體的位置、平面圖形放大與縮小等具有内在聯系的内容,在“比例尺”這一主題下構成學習模塊,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編排。
(2)分析教材和學情。從《課程标準》的理念和目标出發,全面理解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确教學内容的整體結構、把握核心内容和主要思想方法,并依據學情有針對性地創設單元主題情境,選擇學材、教學方法與策略。
2.學到什麼程度:目标分析
教師通常從“如何教”的角度,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教學目标,學科關鍵能力是包含其中的。然而,關鍵能力這一素養指标究竟要達到什麼程度并沒有得以清楚的表述,導緻教師本身不能較好地把握關鍵能力培養目标。顯然,同樣是“數學運算”這一關鍵能力,低年級與高年級的水平層次大相徑庭。我們轉換視角,從“學”的角度來确定單元目标,就要從宏觀的素養指标出發将關鍵能力水平進行有層次的分解,并通過叙寫技術制定表現性目标(如圖1)。
3.怎麼學:教學計劃
單元教學有了清晰明确的關鍵能力水平框架後,在第三階段,我們必須思考幾個關鍵問題:如果學生要有效地開展學習并獲得預期結果,他們需要哪些知識(事實、概念、原理)和技能(過程、步驟、策略)?哪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所需知識和技能?根據表現性目标,我們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導學生做什麼,以及如何用最恰當的方式開展教學?要完成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資源是最合适的?
(1)平衡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之間的關系
關鍵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個體親身經曆的數學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可以加強對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體驗,有機會在一個單元的學習中運用多種學習方式,豐富學習經曆。同時,知識技能目标也不能偏廢,應有相應的學科教學環節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平衡教的順序與學的順序之間的關系
單元的邏輯起點不是知識,而是學生的學習;不是内容,而是課程。教師要從教材理解上準确把握學生的邏輯起點,根據學情分析來确定學生的現實起點。開展學情分析時,可利用表2的數學關鍵能力水平及表現性框架開展前測,更加精準地定位學生數學能力的現有水平、确定學生的學習特點、明确學生的學習困難等,最終尋找到學生發展真正的生長點。
4.學得怎樣:評價與保障
學習資源、信息技術手段、評價方式以及作業設計等是支持單元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通過評價、反思和總結,作出修改與調整,單元教學設計才能在一種動态循環的實踐中得以完善,從而打造優質課堂,實現課堂的真正轉型。
數學關鍵能力導向的單元教學設計是素養本位設計理念下的新教學。以“關鍵能力”貫穿單元教學的全過程,從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從“教書”轉向“育人”,這是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價值追求。良好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些新的技術技能,而是為了以目标及其潛在含義為導向,産生更全面、更具體的學習。顯然,我們需要根據學習本質提供有用的流程、模版、工具和設計标準,憑借教學設計而非運氣使學生最終的表現更成功。
作者:仲秋月(蘇州工業園區東延路實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