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人一般都比較較真,尤其是有個性的釣魚人尤其較真;每次寫文章之前,其實都是如履薄冰,寫完之後檢索一下,深怕寫出一些常識性錯誤的文章來誤導大家,但是有些時候,也會遇到比較矛盾的知識點,比如有鱗魚和無鱗魚是怎麼定義的,哪些是有鱗魚,哪些是無鱗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和糾結呢?雖然沒争議,但是定義很模糊。
從字面理解,有鱗魚就是有魚鱗的魚,無鱗魚,就是無鱗片的魚,有鱗魚的特征非常明顯,有鱗片,不管大小,都是肉眼可見,但是無鱗魚就容易發生誤解,我們熟知的鲶魚、泥鳅、黃鳝等,都确定體表無鱗,可以明确認定為無鱗魚,那麼銀魚、黑魚等,黃颡魚等有鱗片的魚種,算是有鱗魚還是無鱗魚呢?
按理說,有鱗的魚,都應該歸屬到有鱗魚中去,但是生物分類,狹義區分,确實要以生物外表特征來劃分,比如鱿魚,這就是典型的無鱗魚,連骨頭都快沒有了,這就很簡單了,但是事實上,無鱗魚的另一大生物特征,也是區分有鱗魚和無鱗魚的重要屬性,就是其魚肉中是否高蛋白、高脂肪。
在2000年《科學養殖》雜志中,首次提出,将無鱗魚分為正無鱗魚和偏無鱗魚兩種分類,正無鱗魚的判别,就是有無鱗片,隻要全身無鱗,不管海水魚還是淡水魚,都直接認定為正無鱗魚,大家熟知的鲶魚、泥鳅、黃鳝、鱿魚、海鳗等,這些都是正無鱗魚;那麼偏無鱗魚,則指有細鱗片或者少量鱗片,肉質富含蛋白質、高脂肪的肉食類魚種,因為這類魚種雖然身上有魚鱗,但是和無鱗魚生理習性類似,生活特點類似,更主要的是,病害原理都是一緻的,在2003年的《齊魯漁業》雜志中,泰安市水利漁業局,把斑點叉尾鮰、黃颡魚、南方大口鲶、烏鳢等魚種的常見病害做了一個系統統計研究,首次把黑魚,也就是烏鳢都歸結到無鱗魚中去,從此之後,也沒有正偏無鱗魚的說法,統稱為無鱗魚種。
就是因為無鱗魚有着普遍的共性,所以不少有鱗魚也都歸結到無鱗魚了,那無鱗魚普遍有哪些共性呢?1、大多數淡水無鱗魚,喜歡在水底、腐泥中栖息;不管是黑魚、鲶魚,又或者是黃鳝、泥鳅、黃颡魚,基本上存活栖息的環境,幾乎都比較類似,就是淤泥多的水底;
2、淡水無鱗魚對溶氧的需求都很低;但凡歸結到無鱗魚的魚種,大多數都可以離岸存活一段時間,而且個頭越大,存活時間越久,比如泥鳅、黑魚,最多可以無水環境存活三天以上,這是有鱗魚做不到的。
3、無鱗魚一般多為食肉魚種,所以無鱗魚魚種普遍肉質肥美,吃肉的肯定比吃草的肉質好。除了銀魚是例外。
4、無鱗魚在中醫和西醫的藥理認知上,都具有共性;比如中醫認為,所以歸結到無鱗魚的魚種,都是發物,為什麼呢?普遍性溫,吃多了容易燥熱;在西醫的藥理學認知上,無鱗魚魚肉中普遍胺超标,有病人在服用含異煙肼藥物時,則會因為單核胺超标,極易引發頭痛、頭暈、惡心、荨麻疹樣皮疹、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甚至不缺乏死亡病例。
以上四點,是廣義無鱗魚的共性特點,所以,我們在垂釣上無鱗魚時,一定要注意食用的方式,再給病人食用無鱗魚做的食物之前,一定要和醫生确定,有無忌口,以免出現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