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品質問題?每一個公司都幾乎在讨論這樣一個命題。
當産品質量出現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品質部。
但我們做質量管理的,其中的苦衷又有誰知道呢?
研發部将圖紙弄錯了,那叫研發問題;工藝部将作業指導書寫錯了,那叫工藝問題;生産線将一個産品做錯了,那叫生産問題……
但是,所有這些問題公司都叫品質問題,老闆一聽是品質問題,就來罵質管部,就來罵我。
其實在我内心裡,質量應該是全員參與出來,想了想對他們、對國内的企業來說太難,退而求其次吧。
在我們公司,外資企業,強項是現場管理,接觸的中式、美式、歐式、韓式企業中暫時沒發現有比我們公司現場思維、管理更強的企業了。
我自誇的說,我們的現場管理方式,應該排在世界前列。
前段時間剛同研發(外國人)溝通了關于産品質量穩定的管理,原因是當天試做的新産品,工藝繁瑣,無形中給生産帶來的困擾, 同時對我們品管部們的日常監管帶來的困擾。
特别是對于讓步接收的産品,再進行判斷時,伸縮空間太大, 不利于管控。
而我同研發進行深層次的溝通,不過沒有說服。
大家吃飯的時候,我直接就跟他說産品的穩定,與研發關聯太大,今後研發時還是希望多考慮現場管控的可行性。
幸好是現場嬉笑的說着,要不然估計也會很尴尬。
希望有一天,在我們本土的企業内,質量是全員參與的結果。這個目标貌似很遠啊。
這時繼續下幾個疑問, 産品質量真的與品管沒有關系嗎?沒有關系,留着何用,拖出去斬了。
其實我個人認為:如果要區分責任,生産占60%,品管占40%,品管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順帶說點:工業革命之前,不存在單獨的檢驗,制造人就是檢驗人。
所以有的說法:質量是工業革命後産生,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
大家想想啊,品管的職責,2大塊:内控、外對。
這次主要說内控:不管你是所謂的制定标準、執行标準、驗證标準、糾偏、檢測等等,很大的一部分任務,就是服務現場。
01
質量标準誰來制定?
1)産品本身标準應該由研發制定,品管參與,其他部門,特别是生産也應該參與,如果客人能參與就是上上策了。
2)車間實行的标準應該有品管同大家協商後制定,目的:就是确保标準的可行性,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由于看多了國内企業處理投訴背黑鍋的現象,我直接說,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再繼續做品管,原因是品管在很多企業中就是背黑鍋的一份子。
想想企業内部發生投訴,想想企業應對外部審核時,處理好了,大家皆大歡喜,處理不好品管又會被擺在何處呢?
很多時候企業老總都認為,品管的主要工作:1、現場管理,2、應對外部,3、檢測。這幾個方面在不同的老大心裡順序不同。
我經曆的太多了。雖然身為客戶,也經常為這種思維而感到憤慨,也一直在做自己的努力。
所以說有的時候先進的思維、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也要适地而為,充分結合方可有效。
日本的管理方式是很先進,是高水平的管理,國内企業有着不同的環境,該堅持的要堅持,該抛棄的要放棄。
對企業來說可行的管理方法才是王道,全部照搬照抄,不可取。
02
如何指導員工制造符合要求的産品?
這個要求很廣泛,但是如何指導才是關鍵。
曾經我将TWI工作指導方法再OEM工廠現場進行了講解,目前企業也在不對的實踐中。我認為這個方法非常關鍵,特别是針對目前90、00後新員工的就業環境是非常必要的:
1)告知(講解),
2)演示(操作給他看),
3)嘗試(員工說明,自己動手),
4)觀察(員工完全自己做),
5)表揚,
6)糾正,
7)重複……最後到分享的過程。
這時候我們碰到下一個話題, 屢次知道卻不改善的員工該如何處理?
03
車間要怎麼管理?
我們自己的企業中,不會存在因為出現質量問題,而出發相關人士,問題一直存在,問題不良也是必然的。
海茵裡稀法則中1:29:300的關系,可以透徹的說明問題→ 發生的必然性。
其實這個問題我深有感觸,我見過很多企業因為出了問題而對現場人員一頓臭罵、甚至有的動手,
我看了很心寒,大家都是掙錢的,何苦為難自己的弟兄呢。
我想起泰勒先生早期做生産管理時,還要拿着槍去上班時,那真是一個與死神直面的工作。
我們目前采取的都是後道工序獎勵,前道工序處罰的方式,目的是讓前道工序負責人。車間整體投訴不發生,定期獎勵的對策。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月某個車間沒有投訴,質量獎勵固定的鈔票,當時分享的人車間自己定啊。
現在看前道工序的處罰,不能過輕,員工不當回事,更不能過重,過重員工不幹了,現在的員工都是爺爺,降低離職率,大家也是拼了。
适當的激勵措施也采取很多,例如:聚衆表揚、先進個人分享經驗、發物資等等,目前看也真是想足了點子啊。
總結一下,質量管理是一個專業領域,可以像人力資源、财務那樣跨行業就職。質量管理在企業内的地位取決于其價值,重要性肯定排在銷售、财務、采購、人力資源之後。要想穩固質量管理在企業内的地位、樹立權威性,除了自身專業修養之外,一定要搞清楚你的工作能給企業、給其他部門帶來什麼價值。一些工具就是工具,不是神器,用好了助力,用不好傷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