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參觀各種博物館的時候,是否常常會在展廳内看到這樣的标識?
這樣的規定,在智能手機完全普及、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越來越顯得不友好。畢竟,還有什麼能比親手拍下的一張「蒙娜麗莎」,更适于在社交媒體上打卡、炫耀呢?
《蒙娜麗莎》所在的盧浮宮展廳每天都像在開記者會
拍照并不傷文物
從早年間到現在,博物館為什麼會禁止參觀者拍照?事實上,正常的拍照并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傷害的,隻有閃光燈而已。
從理論上說,幾乎所有光線都會對文物造成損傷,尤其是紫外線和紅外線,能對器物表面造成結構性的傷害,促使其老化。因此,無論什麼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環境都應該絕對無光。
秦兵馬俑在剛出土時很多表面都有彩繪,但是出土後不久多因溫濕度、光線等保存環境突變而脫落
但是,光線對博物館展覽顯然必不可少。因此,針對各種文物對于光線的敏感程度,文物保護部門也出台了相關的規定,嚴格控制文物在展覽過程中所承受光照的限度。
國家文物局于 2000 年頒布的《博物館照明設計規範》中對于不同展品在展覽時的照度和曝光量标準的要求
所以,追問「閃光燈是否會對文物造成傷害」,實際上是在探讨「閃光燈的照射與必要的展覽用光相比,是否會造成額外的傷害」這個問題。
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保護專家大衛·桑德斯曾做過實驗,他在将五組畫的顔料分别暴露在閃光燈和正常的展覽用光下。結果表明,試驗時每七秒就被閃光燈閃一下、三年内一共被閃了四十多萬次的顔料,與放置于展覽照明燈光下的顔料所受的損害并無差異。
由此,桑德斯認為,光線對顔料的損害取決于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的組合,雖然閃光燈發出的光線一般較強,但卻隻會持續極短的時間,因此它所造成的傷害和博物館展覽時持續的低亮度光線照射造成的損害并沒有什麼區别。
大衛·桑德斯
既然紙上顔料結構都如此堅固,更為結實、甚至在入藏前常年暴露在外的石器、木器、瓷器、金屬等質地的文物,自然也不會被閃光燈造成嚴重破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數材質的藏品對閃光燈較為敏感。
有學者針對絲綢的實驗就說明,閃光燈的使用對絲織品的損害十分明顯。研究者對六種不同植物顔料浸染的絲綢,做了多達四千多次的閃光燈照射實驗。
結果顯示,被閃光燈拍攝的絲綢不僅會出現褪色、變暗,甚至還會形成肉眼都能觀察到的焦化點。
經過閃光燈照射實驗後,黃色絲綢表面形成的焦化點
由此可見,至少對于絲織品、古代紙張,閃光燈的頻繁照射還是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因此,博物館為了最大程度保護館藏文物而不允許觀衆在展廳内使用閃光燈,确實有其依據。但是,為什麼即使在不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博物館不允許觀衆拍照呢?
方便賣周邊
在很多對博物館禁止拍照的規定強烈不滿的觀衆看來,博物館這麼做就是出于利益需求。
2010 年 6 月,法國奧賽博物館在即将進入旅遊黃金季時出台規定:在博物館的所有展廳内禁止任何形式的拍照和錄影行為。
藏有凡高、塞尚部分作品的法國奧賽博物館
雖然館方一再強調這一規定是為了避免攝影者影響其他遊客的參觀,但遊客們并不買賬。的确,長期以來,畫冊和明信片等與藏品圖像直接相關的周邊産品的銷售一直都是很多博物館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博物館對于藏品高質量影像的壟斷則自然就成為了這筆收入的保證。
正是因為高品質圖像與延伸産品的直接關聯性,如今的很多以展覽圖像畫作為主的美術館和一些博物館的部分展廳仍然常常會禁止觀衆拍照。
美術館展品的複制品價格通常也很昂貴
不過,還有一些美術館和博物館的特展不允許觀衆拍照則是出于版權方面的考慮。
很多美術館和博物館在展覽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或者從國外博物館借來的展品時,借展合同中往往隻獲得了用于展覽的授權,未獲得「複制」和「利用」藏品的權力。
遊客拍下藝術品照片再發布在社交網絡上的行為是否屬于法律上的「複制」和「利用」,在不同國家的法律體系中存有争議。因此,為了消除法律風險而一律禁止觀衆拍照的情況也很常見。
2017 年 3 月到 5 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特展就不允許觀衆拍照
但是,随着卡片相機、智能手機這樣的便攜拍攝設備的逐漸普及,及其與社交媒體的強關聯性,觀衆在博物館拍照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面對觀衆的廣泛質疑,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也都迫于壓力紛紛解除拍照禁令。
五花八門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産品
也正因此,如今的大多數博物館往往都已經開始允許觀衆在展廳内拍照。但即便如此,很多博物館管理人員仍公開反對觀衆在博物館拍照的行為。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曾因在媒體上發表「在博物館拍照的都很傻」的言論,引發争議
管理的難題
其實,初衷都是希望觀衆能夠在更好的氛圍下欣賞藝術品。
在博物館的管理人員看來,良好的參觀氛圍也是屬于展覽本身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如今的很多展覽中,光線、聲音等元素在整個展覽的效果中都在發揮重要的作用。
時下展覽中常見的光影效果
而拍照造成某些展品前的觀衆滞留、照相機快門的「咔嚓」聲、甚至有些觀衆有意或者無意地打開的閃光燈,無疑會破壞展覽的整體效果。因此,國外一些博物館展廳内甚至還會要求觀衆在參觀前将手機調成靜音模式。
不過,相對于觀衆拍照對展覽效果的影響,博物館管理人員更擔憂還是拍照行為對文物造成直接傷害的潛在危險。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甚至需要專門安排工作人員負責撿取遊客掉入兵馬俑坑的手機、相機等物品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博物館開始确立服務觀衆的姿态。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就曾公開表示,在禁用閃關燈和自拍杆的前提下,故宮不僅不會禁止,還要鼓勵觀衆拍照發朋友圈。
在故宮博物院展廳内拍照的觀衆
面對管理和觀衆需求的矛盾,除了像故宮這樣折衷的做法,也有一些博物館另辟蹊徑。
2015 年年末,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就發起了一場活動,倡導觀衆放下手中的手機和相機,把藝術品用畫筆畫下來,以此感受其價值與魅力。
活動期間,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門口上方巨大的「禁止拍照」标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