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的通榆縣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集中分布區之一,也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吉林大學接受通榆縣定點扶貧工作,向當地派出農業科技工作者。通過傳授科學種田,當地鹽堿地上長出了新盼頭。
小夫妻的“逆襲” 鹽堿地長出新盼頭
趁着上凍前天氣晴好,湯金鶴和費秀麗忙着搶收自家的大豆。今年的收成對夫妻倆來說,很不一般。
費秀麗說,這筆山一樣的債,已經壓了他們8年多。2014年,一心想把日子過好的湯金鶴趁冬閑時做收糧生意。沒有本錢,他就靠着信譽從農民手裡先賒糧、再結賬。第二年冬天,湯金鶴給一家糧食公司送了幾十萬斤糧食,糧款卻因公司倒閉泡湯了,他一下背上了50多萬元外債。想還債,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自家那幾公頃鹽堿地。
湯金鶴妻子 費秀麗:那時候是挺難的,真不樂意想那時候的事,我們(欠債)數目太大了,那時候想這得什麼時候能還完啊!有時候就想,要是沒有老師,就沒有我倆今天。
費秀麗口中的老師,就是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的教授崔金虎。今年秋收,是崔金虎指導他們兩口子科學種田的第4年。
2017年底,崔金虎挂職邊昭鎮科技副鎮長,一下到田裡他發現,這裡的土壤比想象的還糟。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 崔金虎:表層成塊,下面的土發散,像海灘那個細沙似的,所以水一澆上去之後就滲下去了,保不住水,肥也保不住。
崔金虎和科研團隊制定了系統的種田方案,通過水肥一體化,把農民原來的一次性施肥改為關鍵期分次追肥,改良土壤、抑制鹽堿對作物傷害。并在此基礎上倡導密植,将原來1米内平均種4株玉米改為6株。可農民們并不買賬。
2018年秋收,正當崔金虎為科學種田推廣不力苦惱、尋找突破口時,他在田裡偶遇了湯金鶴。
2019年春耕時崔金虎真的來了,還帶來了免費的種子和化肥。唯一的條件是要嚴格按照技術要求種田。那年春季有點幹旱,湯金鶴因為沒及時施肥澆水,很快就碰了釘子。
按照科學種田,2019年秋天,湯金鶴的6公頃玉米迎來久違的豐收。在崔金虎的鼓勵下,今年春天他和妻子新包了30多公頃地,還牽頭聯合5個農戶辦起了村裡第一家種植合作社。科學種田,如今讓湯金鶴挺直了腰闆。
推廣科學種田 鹽堿地裡的“黃金搭檔”
科學種田改變了湯金鶴夫妻倆的命運,也讓很多農民朋友重拾了緻富的信心。采訪中,崔金虎教授對我們的記者說,他幫湯金鶴的同時,更想讓科學種田的技術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可是從幫一個人,到幫一群人,阻力仍然不小。
崔金虎旁邊的,是三年前吉林大學派駐到鐵西村的第一書記王野。今年村裡的合作社用試驗田種了40個玉米品種,這天下午,他們組織村民代表到現場測産,要測的是村民們現場選出的長得最好的品種。
高産的品種讓村民們長了見識。今天的現場會,除了幫大夥選種子,崔金虎和王野還有另一番盤算。
吉林大學駐邊昭鎮鐵西村第一書記 王野:能當家的回去再尋思尋思,不能當家的回去再研究研究。
一番動員之下,有的村民當場就申請加入合作社,這位在臨村包了180多公頃土地的種糧大戶也活了心。
但也有不為所動的。種了15公頃的高石國,今天是特意被邀請來的。為了勸說他加入合作社,王野這段時間沒少往老高家裡跑。
像老高一樣對合作社持懷疑态度的人,在村裡不是少數。鐵西村地勢平坦,人均耕地達2.7公頃,崔金虎和王野看到了搞合作社的前景。但是2021年初在與村裡商議由黨支部牽頭組建合作社時,連村支書都有點打“退堂鼓”。
吉林省通榆縣邊昭鎮鐵西村黨支部書記 呂曉明:我自己都動搖了,包括自己家人都不太同意,為啥咱要攬這“瓷器(活)”?整好了行了掙錢是大家夥的,一旦要是不掙錢賠錢了,壓力大,壓力非常大,一旦要賠錢了,大夥不都得埋怨嗎!
為了把這件事幹成,崔金虎和王野分工配合,成了一對“黃金搭檔”。
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 崔金虎:王野從思想做工作,他跟群衆打得火熱,我負責從技術角度做大家的工作,我就跟他們(村民)一算賬,每公頃要是達到了17000斤,那麼就會掙錢了。
2021年3月,在鐵西村17名黨員率先加入的帶動下,16名村民也加入合作社,33戶成員的總種植面積達100公頃。
通過崔金虎的良種加良法,當年的平均公頃産量超過18000斤,合作社成員年底都分了紅,鐵西村合作社還評上了省級示範社。根據初步測産,今年産量比去年還要高。呂曉明和崔金虎、王野商量,明年要把合作社規模擴大到200公頃。
幾天前,又有15戶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眼下吉林省各地秋收接近尾聲,根據當地發布,糧食豐收已成定局。
(總台記者 孫建德 孫春雷 吳剛 王睿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