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烨捷
12月13日~15日,約80名來自全國20個省(區、市)的兒科醫生聚集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以下簡稱“兒中心”),參加“兒童語言門診規範化建設”學習班。這些醫生來自五湖四海,其中還包括了一部分社會辦兒童語言障礙輔導機構的特教老師,他們聚在兒中心的最主要目的,是讓自己及身邊的兒科醫生在面對語言障礙兒童就診時,說出那句珍貴的“醫囑”——建議到專門的兒童語言障礙專科接受治療。
章依文對患兒進行幹預訓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供圖)
“大多數家長,甚至包括一些基層醫院的兒科醫生,都會覺得孩子開口晚并沒什麼太大問題,等一等,長大就好了。”兒中心發育行為兒科主任章依文從業多年來見過太多抱着“等等看”心理的家長,他們往往在孩子3歲左右還不會說話時,才想起來醫院。而這時,往往為時已晚。
“兒童語言障礙的專業研究顯示,這‘等一等’的時間,往往會持續4個月之久。”章依文拿出的專業數據着實令人驚訝,全國有15%~20%的兩歲左右兒童在發育過程中會出現語言發育落後的情況,7%~8%的6歲~12歲少年會發生學齡期語言障礙,“很多人覺得,2歲半、3歲還不會說話問題不大,長大會好的。但實際情況是,隻有不到50%的孩子長大後變正常了,還有超過一半的孩子,在沒有幹預的情況下,并不會變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僅是家長認知的誤區,同時還是很多基層兒科專業醫生的認知誤區,“在沒有标準、引導的情況下,很多基層醫生也會給一句‘等等再看’,但如果醫生能在具備知識的情況下給一段‘簡單引導’,将給患兒帶來極大的幫助。”
章依文介紹,曾有業内專家把兩批語言障礙情況類似的患兒進行對比,前者“自然等待半年”,後者則接受每月一次的一對一幹預訓練,結果顯示,後者恢複率比前者高出31%,“越早幹預,恢複率越高。”
不僅如此,兒童語言障礙的臨床診斷目前也處在全國各地水平不一的情況,很多語言障礙小患者被當做自閉症在治療,這種不能及時對症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們的恢複率。
據悉,正常情況下,2~3個月大的幼兒應該可以發出元音;6個月左右的幼兒可以發出音節、輔音;9個月大的幼兒可以發出類似單字的“亂語”;16個月大的幼兒開始進入語言爆發期,他們可以說出詞組,詞彙掌握量可能有40~50個;24個月大的幼兒應該至少能掌握50個詞語了。
但很多家長對孩子運動能力發育的關注度,遠高于對孩子語言能力發育的關注,待到發現孩子不會說話時,往往已經兩歲多了。章依文介紹,即便到了6~12歲的學齡期,仍然有部分兒童患有語言障礙。而這種障礙較容易辨别,它有3個顯著特征:第一,孩子詞彙量積累與年齡不符;第二,孩子隻會使用簡單的語法和句型;第三,孩子存在與人對話、交流中存在障礙,無法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讨論。
章依文說,從她的臨床研究來看,少年兒童語言障礙問題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屏幕暴露”,“很多孩子從一兩歲甚至更早就開始接觸電視、IPAD、手機等,這對本身沒有緻病基因的正常孩子可能還好,但對存在潛在發病基因的孩子而言,會加速、加強他們發病。”簡而言之,正常孩子過早接觸屏幕,可能會産生語言障礙;語言障礙基因攜帶者,如果不接觸屏幕,則有可能一直不發病。(健康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