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歲拒絕被動成長,我的秘密武器,就是時常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今天先分享4個,是對自己近期思想和成長的總結,也希望可以給大家一點啟發。
01.對自己的成長速度保持耐心
一位外國老爺爺說20-30歲是人生最糟糕的10年,20-30歲的年輕人,有大把的迷茫、非常孤獨,甚至對自己的人生有點失望。
這種不如意,可能來自他沒有完成想要的目标,沒有談過健康的戀愛,沒有好看的外表、沒有高天賦。
其實在大學畢業之前,這種感受是沒有很強烈的。大學畢業後,面對工作和生活,對于這段話反而有太多的感同身受,因為慢慢的,生活裡類似挫敗、類似力不從心的瞬間太多了。
如何正确看待生活裡的各種“力不從心”?
20多歲的我們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是借用上面老爺爺的建議,大概意思是這樣;
做任何事都别太心急,然後别被社交媒體帶跑,覺得自己永遠落後、永遠一事無成、永遠無法擁有美好的愛情,25-26歲之前,我們大多數人的大腦都還沒有發育完全。
這個時間段的我們,如果太心急,反而會做出一些不好的選擇,比如工作選擇、伴侶選擇等等。而這些選擇如果在30多歲做出,那麼時常會比二十幾歲的選擇更加成熟和成功。
保持成長的耐心,認識自己、豐富自己,學會做自己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
02.正确看待精神内耗
曾經我一度以為精神内耗是一件百害而無一利、非常可怕的事,直到我看到餘華老師的一段訪談片段。
餘華老師說:“精神内涵,好像就是人一直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但其實它也算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如果她什麼都不耗的話,他就連尋找出口的動力都沒有了。“
這段話給我很大的思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和定義“精神内耗”這個詞。
普通人的精神内耗,根源在哪?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的精神内耗,可能是目标沒有完成的徹夜難眠,可能是想太多但是做太少的焦慮,可能是期望和實際落差太大的耿耿于懷。
在明白了這些之後,我覺得内耗好像沒有那麼可怕了,真還就覺得内耗可能也是生活的一種動力所在。
沒有完成的目标,雖然糾結了很久,但是後面又努力靠近了,想法更落地而不是天馬行空了等等。
大概誰都會有内耗的階段吧,正确看待,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們普通人,多搞點money、多多行動、多多反思,其實足以對付大多數精神内耗了。
03.心懷對未來的期待
不是所有人都有精力尋找人生的價值,而且在當下,可能更多人追求的成功隻是對于财富、物質方面的一個高要求。
那我其實想說的是,人的一生是非常漫長的,物質很重要的,這一點不可否認,但不能隻為物質而活。
生活的有趣除了得到碎銀的喜悅,還應該有自我修正、自我肯定等精神方面的追求。
理想的生活狀态是怎樣的?
理想的生活狀态是豐富的,豐富的生活應該是有掙錢、有消費、有糾結,有快樂。
我們這一代人的焦慮,就是考慮得太遠,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必須想清楚這輩子要成為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
克服内心的恐懼,尤其是對未知的恐懼,車到山前必有路,很多難題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困難未至,你的心理已放大恐懼,心驚膽戰,提前打了退堂鼓。
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時刻對未來心懷憧憬,明天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故事,都是很值得期待的事~
所以,我的好朋友們,真的不糾結于太宏大的目标和恐懼未來,抓住當下每一天,其實未來的精彩也在慢慢鋪墊啦。
04.笃定終生成長的學習、生活理念
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真的可以說是瞬息萬變,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應用在屬于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是很貼切的。
我對于自己終生成長的要求,分三個層次,分别是:
一、不斷嘗試新事物,能夠打破自己的舒适圈
第一個來源就是書籍,不管是舊書還是新書,裡面的觀點和故事都會給人啟迪。第二就是多和不同領域的人交流,有些問題,跨了行業,但本質是相同的,勤于提問和思考的人,悟性和反應能力都會慢慢提升。
二、不斷輸入、總結、輸出
在閱讀完一本書之後,讓它變成養分而不是一眼過,做總結輸出就是很有必要的。這個輸出的過程,不但可以幫助到别人,而且還在很大程度地治愈自己。
三、不斷反思和跨界
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點,很多人都會說複盤,但複盤到底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那我更傾向于反思總結,新學的知識,新接觸的領域,新的人脈、資源交換得到的成長、最近的不足,還要完善的點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