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字,被誤讀了3000年的胸罩、項鍊和“鎖”
十二地支之首“子”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及至篆書和現代漢字,變化最小,似完全有迹可循,有例可依,所以自《說文》至今,皆釋讀作小兒之形,幾無争議。甲骨文蔔辭中的“子”字,有多種形态,其相互之間,雖有極大差異,但在蔔骨實例之中,皆用為“子”字,因此,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字例。
倉颉造字,鬼哭神泣,中國人開文明之蒙,蓋始于此。本博研究甲骨文,常以徐中舒先生所著《新編甲骨文字典》為本,又以《漢典網》、《字源網》輔之,頗為得心應手,因此小有心得,窺古今文字之妙,償夜以繼日,通宵達旦,樂在其中也。
甲骨文中的“子”字,多形多義,然而均用為“子”。本博逐一釋讀之,最後發現其所喻之物,皆為“鎖”也。以下舉其典型之例,一一解析之:
1、
,甲骨文用為“子”字,曆代以來不知其所指也。此為“瑣”字,實為商代女子所用之“胸罩”也,俗稱“抹胸”,亦稱“文胸”。古代文胸又名“委瑣”,“委”者躬身也,“瑣”者,鎖住乳房不使其下墜者也。古人視女子之“委瑣”為不潔之物,故為“猥瑣”之“瑣”,亦稱“亵衣”。将“鎖”、“瑣”二字去其左旁,又以繁寫,則得其原形,可知其與甲骨文極相類似。此字已死,而獨見于甲骨文,今之所見者,皆“瑣”與“鎖”也。
2、
,甲骨文用為“子”字,曆代以來不知其所指也,或謂小兒之頭,如有發初生。此為“瑣”字,古代女子所用之“項鍊”也。所謂小兒之頭發,實為項鍊之墜飾,或為獸牙,或為玉墜,女子所以飾其胸也,但其功用與胸罩有别,若以“文胸”稱之,則“文”者飾也,美也,頗副其名。“瑣”者,碎玉也。碎玉常用來加工精美的項鍊,故其又為“瑣碎”之“瑣”也。文胸、項鍊,本為二物,但因此二者皆具有修飾胸部之功能,更有将此二者合而為一者,故均為“子”字,不亦宜哉!
3、
、
,甲骨文用為“子”字,曆代以來不知其所指也,或謂小兒之頭,其上有發,其下又有二足。此為“瑣”字,為玉制胸牌飾,此物懸挂于項鍊的正下方,以項鍊系之,其“發”為墜飾,其“足”為鍊,為絲繩。後人常以金、銀等貴金屬為之,系挂于兒童之項下,稱之為“長命鎖”者也。在《紅樓夢》中,寶玉所用之“莫失莫忘”,寶钗所用之“不離不棄”皆為“長命鎖”也。
4、
,甲骨文用為“子”字,曆代以來不知其所指也,或謂小兒在襁保之中,這是最為常見亦是最“權威”的解釋,然其為大謬矣!《說文》釋“鎖”字曰:鎖,門鍵也。何謂“門鍵”?“門鍵”又稱“門梃”,今人謂之“門栓”、“門插銷”是也。《集韻》釋“鎖”字曰:“锒铛”也。“锒铛”即古之“長命鎖”,今犯人所戴之鐵鍊囚鎖也。
字之形,乃是以一“門匙”插入“門紐”之中,“門匙”即“門鍵”、門栓、門插銷也。因為是豎插,所以大頭在上,以防止向下滑落。其下一橫,即是“門紐”。何謂“門紐”?“門紐”即門鼻子也,因為是平視,所見為一橫,若俯視之,則見一孔也。門紐與門栓的相互作用,合則為“鎖”,樞紐不開而門閉,此乃“子”字之本意也;分則門開,是為“孔”字也。金文“孔”字,如
形,是門鎖與門紐的組合,意為“開門”。孔子祖先名“孔父嘉”,是宋國人,商王室後代,傳說其力大無窮,曾以雙臂挺舉城門,立下大功,故其後代得賜姓為“孔”也。
金文的“子”字,其“頭”多為圓形,如
,或為倒三角形,如
。然而其“足”如鈎,不似在甲骨文中,是一條豎線。在金文中,“子”字或者不再代表“栓門”、“鎖門”,其材料也不再是木制的,而是青銅制的。這樣的“子”字,是一隻尾部有環的青銅鈎與一隻青銅搭扣的形狀,它們是一套青銅鎖鍊的關鍵零件,也就是青銅鍊子鎖扣。由此可見,無論古文“子”字如何變化,它們總是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鎖”。
有趣的是,無論是“鎖”也好,“子”也好,均起源于女人的乳房。甲骨文“乳”字,如
,表現的是一個婦人在抱着孩子喂奶,注意小孩的形狀,他與“子”字是有所不同的。而在篆書中,“乳”字是這樣寫的:
。左邊是一隻“手”按着一個“子”字,右邊則畫着乳房。那麼這個“乳”字,究竟是指一隻“手”按着小孩的“頭”吃奶呢?還是指女子用手解開胸罩或者上衣上的“扣子”準備喂奶?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需要對“子”字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
這個字,還很象中國傳統服裝即“唐裝”上的扣子,那麼衣服上的扣子又起什麼作用呢?無疑它是用來“鎖住”衣襟的!
字和
字,甲骨文用為“育”字,“育”者,婦人産子也。從這裡我們看到,這個字是由一個“人”字或者“女”字,和其身後的“倒子”字組成的。《說文解字注》說,倒“子”即不順子、“逆子”。“逆子”都可以教養,更何況是“順子”呢?這就是“養育”的意義!這當然有些可笑,但是問題又來了,在
字中,倒着寫的“子”字究竟表示“門栓”呢,還是“兒子”?答案似乎是一目了然的,當然是指孩子,門栓與生孩子又有什麼關系呢?
然而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古代中國的讀書人,儒,并沒有見過女人生孩子,也不會去理會孩子是怎樣出生的。事實上,孩子出生時頭朝外,正是順産的必要條件,故“逆子”、“倒子”之說,十分荒唐。所以“育”字,正是“順産”的意思,也是育這個字最原始的含義。
這麼說“育”字就與“門鎖”毫無關系嗎?不是的,而是很有關系。為什麼呢?門栓若是大頭在上插下去,因為重力和阻力的關系,所以是掉不下來的,門于是就被鎖上了。但若是反過來插,一不小心就會掉下來。因此生孩子,必須頭先出,這是打開生命之門;但若是腳先出,必然難産,也就是關閉了生命之門!所以“育”字中的“倒子”,正合着“開門解鎖”之義。
最後一個問題,古人為什麼要用“鎖”一類的東西來表示“兒子”的“子”字?還有甲骨文中的“子”字,究竟應該讀做“子”呢,還是讀做“鎖”?另外,中國北方的老百姓,都喜歡用“大栓”、“小栓”,“金鎖”、“銀鎖”來為自已的兒子取名,這難道是偶然的嗎?
本博以為,甲骨文“子”字即是阻止的“止”字,也就是“鎖”。所以在甲骨文中,真正的“止”
字本身僅僅隻表示“足”或者“腳趾”,并無阻止、鎖止和禁止之義。那麼用什麼字來表示“禁止”和“鎖止”的“止”呢?必定就是“兒子”的“子”字。因此
字還該讀為“子”,而不是“鎖”。
那麼“子”字是否還會有其它的讀音呢?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一字多音,實為常态,故完全有可能。前面說,
字是“鎖”的原形,也就是鎖字的右半邊,這個字還有其它的形态,如:
和
這都是甲骨文“子”字。在甲骨文中,我們尚未發現“肖”字,那麼這兩個字符其實就是“肖”。“肖”字為什麼會與“子”和“鎖”混在一起呢?因為“瑣”表示“碎”,而“肖”表示“小”,細小。因此“肖”是“俏”和“銷”的原形,并且,“肖”還是“繡”的原形字。如果鎖字與門鍵、門插銷有關,那麼鎖與銷其實是同一個字,均用來表示剛鍵的,細長的條狀物。如果“鎖”确實與胸罩有關,那麼前面幾個字符很可能應讀作“俏”字,他們是用來修飾女子身材的。因此,商代貴族婦女所用的胸罩,應是名為“绡”,音為“小”的内衣,這是絲織品,并且在上面還有精美的刺繡!由此推論,“子”字曾經被讀為“小”,亦即小兒之謂也。北方人問:這是誰家的孩子?也就是:這誰家的小子?可見“小子”與“銷子”的淵源!
再看一個與“子”字有關的字符:
,即“好”字,它是由“女”和“子”兩個字符構成的。這裡面的“子”字,代表着“女孩子”嗎?未必。因為“女”和“子”若能代表“好”,天下就沒有美和醜了。這個“子”字,仍然是“鎖”,即“銷”(俏)字,女子苗條俏麗,才是“好”字的本意。所以“好”,并非指所有的女子,而是指俏麗的女子,這才是古人造字的邏輯。
不可否認的是,
的字形,實在是與小兒的形狀,特别是與獨腳的玩偶小木人的形象太相近了,所以,用這個字形來表示小兒,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甚至于在實際的造字過程中也可能曾經應用過。在古代的農村,大人們一早就出門就耕作去了,家中隻留下小兒。因此,這些留在家中的兒童,便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看守門戶的職責,他們的作用,正如鎖一般。所以兒子成為鎖,或者鎖成為兒子,有着十分複雜的社會和曆史原因。
本人研究“子”字,最後得出其為“鎖”的結論,這得益于甲骨文本身對“子”字的描繪極為豐富多彩,其雖然形态各異,但可謂淵遠而流長,且一脈相承,故使人能從一大批看起來毫不相幹的字符中找到其中的共性,一睹古人在各個時期造字的風采,真乃快樂之事也!甲骨文用如此多樣的形式來表達同一個字,十分罕見,它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中國古人所創造的嗎?可能不是。
因此,用項鍊
來表示的“子”字,可能是其中最古老的一例,因為人們對于美的追求,更早于對财富的守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