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漸漸清晰
當聽說新一代的 iPhone 8 将要放棄 Touch ID 指紋識别,轉而采用面部識别技術的時候,相信不少果粉的内心深處是抗拒的。
倒不是說大家對蘋果的技術力不放心,畢竟那麼多年用慣的指紋識别,突然就說要丢了,這種事情無論經曆個多少次都不會習慣的。還有就是 iPhone 8 身上好像搭載了太多的新技術,蘋果為了這次大周期的更新是不是走得有點太遠?人們這樣擔心着。
但是包括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和彭博社爆料大神馬克·古爾曼在内的這些可靠來源都信誓旦旦表示 iPhone 8 會采用面部識别驗證,這可由不得大家不信。
不過好在接下來我們聽到的都是好消息:馬克·古爾曼爆料稱 iPhone 8 的面部識别機制能夠在瞬間完成驗證。至于很多人擔心的,如果不方便面朝手機時該怎麼辦的問題,他也表示手機即使放在桌上,它一樣能夠識别到人臉。
光從體驗上來說,理論上面部識别肯定是比指紋識别要更好的了,畢竟這相當于又節省了一步操作,将驗證工作更多地交給設備,而不需要用戶自己主動去做。那麼蘋果是如何做到這些的?《華爾街日報》帶來了更多的消息。
新的消息
《華爾街日報》不久前爆料稱,蘋果用在 iPhone 8 身上的 3D 感應核心技術已經确認,是一種名為“結構光”的解決方案。所謂的結構光是一種主動式光學測量技術,主要是通過結構光投射器向被測量物體的表面投射可控的光點、光條或光面,再由圖像傳感器獲取圖像,最終得出物體的各項立體數據,再加以應用。
那麼這個技術應用在 iPhone 手機的攝像頭上也是同樣的。首先紅外線發射器向人臉或其他别的什麼物體上發射大量的紅外光點,然後系統根據這一片光點因為投射在表面上産生的畸變,算出非常準确的深度數據來,從而完成對人臉或别的物體的識别。另外,紅外光的反射還會被接收器接收,根據這一來一回的時間,設備也能夠判斷該物體的位置。
事實上結構光技術并不新,業界對它的應用也已經有些年頭了。不過我們都知道蘋果更習慣使用成熟的技術,這倒是合情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華爾街日報》稱 iPhone 8 因為使用的是紅外光作為識别的手段,所以它的面部識别并不會受到光線條件的影響。這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全黑的室内,手機一樣能夠識别到人臉并完成解鎖、驗證等操作。
相比起一些競争對手單純使用前置攝像頭錄制畫面,然後再用算法去分析識别 2D 圖像的做法,蘋果的選擇無疑會更加準确,适用的情境也多得多。
其他人會怎麼做?
正如我們剛才所說的那樣,面部識别技術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還相對很不完善,即使是有也隻是純粹通過攝像頭進行圖像識别而已,這樣的方案一是精确度不足,二是識别速度太慢,三是無法适應低光環境。這樣的面部識别隻能作為一種實驗和噱頭,并不能真正成為讓消費者接受的日常功能。
事實上安卓那邊也暗暗有動作。幾天前高通公司發布了第二代 Spectra 圖像信号處理器。相比起第一代産品來,第二代 Spectra 加強的方向正是 3D 感應技術,尤其重在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實現更好的人臉識别上。因此高通提出了三攝像頭方案,以便進行更加細膩的深度感知等處理。
現如今各家的技術發展都表現出殊途同歸的态勢,盡管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但大的方向總是朝着一個目标的。一旦高通的第二代 Spectra 得到廣泛實用,那麼安卓這邊也就有望将要進入面部識别時代了。
然而事情的發展很可能不會那麼順利,因為根據分析師郭明錤最近的說法,高通的這套系統至少要到 2019 年才能真正投入到市場中,因為它的算法目前還不成熟,而且測試中發現它還有各種“設計和發熱問題”。
郭明錤還認為,盡管蘋果在面部識别的推動上準備要變得積極起來,但它的競争對手們卻顯得異常猶豫,現在仍然在觀望,它們并不确定面部識别的采用能夠讓用戶體驗有一個大的飛躍。這對蘋果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如果它能夠憑借優秀的表現強勢推動面部識别體驗成為主流,那麼就能夠在其他廠商猶豫的時間裡,獲得更多的優勢。
面部識别毫無疑問會讓 iPhone 8 的體驗更上一層樓(當然前提是它表現穩定),但作為核心技術的 3D 感應其潛力卻不隻是這一點而已。
我們在之前說過,結構光技術不僅可以掃描人臉,還有各種物體表面,這就讓它具備了相當高的可玩性。像是物體識别這樣的實用功能,配合人工智能技術,它也可以做到速度又快又準确。像英特爾類似的 RealSense 技術,甚至還有人用它來制造平衡車,使其更好地識别周邊環境。這個技術能夠被人發揮到什麼程度,确實很難想象。
人們現在還不知道的是,蘋果會不會開放 3D 感應功能的 API,讓開發者能夠自由地将它應用在自己想用的地方。這樣一來,憑借開發者們各種不同的創意,3D 感應就能夠在面部識别之外,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
不過從蘋果一貫的做法來看,它似乎更喜歡循序漸進的開放,尤其是牽涉到安全的技術,不會貿然全部放開。在這一次的發布會中,我們可能會看到 3D 感應功能僅限于原生的面部識别和物體識别。不過即便如此,新技術中潛藏着的無數種可能性,還是會讓人非常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