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教育部舉辦“教育這十年”系列發布會第五場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成效。
會上,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田祖蔭介紹,2011年我國全面實現“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義務教育法》有明确規定,黨中央、國務院專門作出部署。2012年,國務院出台《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明确要求“率先在縣域内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到2020年,全國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達到95%”。為督促地方各級政府落實義務教育責任,國家建立了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制度,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從2013年啟動了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工作。
田祖蔭稱,到2020年底,全國有2809個縣(含不設區的市、市轄區和國家劃定的其他縣級行政區劃單位,以下統稱縣)通過國家督導認定,如期達到國務院要求,占當時全國總縣數的96.8%。2021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克服疫情影響,持續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工作,先後對廣西、西藏、四川、新疆、内蒙古、甘肅6個省份的94個縣進行了國家督導驗收。到2021年底,全國2895個縣級行政單位均通過了國家督導評估,這是繼全面實現“兩基”後,我國義務教育發展中的又一重要裡程碑。
田祖蔭表示,基本均衡督導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以标準化建設為抓手,推進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改善。近10年來,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标準化建設,中央财政累計投入4000多億元,地方各級财政累計投入超過1萬億元。全國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條件大幅改善,2012~2021年,全國新增校園占地面積3.6億平方米,生均面積從25.9平方米增至26平方米;新增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2.6億平方米,生均面積從3.7平方米增至5平方米;新增體育運動場占地面積2.7億平方米,生均面積從7.3平方米增至8.2平方米;新增教學儀器設備值2560億元,生均值從727元增至2285元;新增計算機1531萬台,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台數從7.8台到16.8台;新增圖書17億冊,生均值從19.6冊增至28.7冊。學校面貌有了根本改觀“大通鋪”、土竈台、學生宿舍衛生條件欠缺、火爐取暖等突出問題基本解決,民族地區中小學危房全部消除,在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大都是當地最漂亮、最牢固的建築,成為一道道靓麗風景。
田祖蔭稱,基本均衡督導評估認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縮小縣域内義務教育學校差距。2021年國家監測複查結果顯示,全國近3000個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國家标準要求(小學、初中校際綜合差異系數達标數值,需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2013~2020年,全國小學校際綜合差異系數從0.724降至0.435,降幅近40%;初中校際綜合差異系數從0.547降至0.319,降幅近42%。總的看,全國縣域内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校際差距、城鄉差距均大幅縮小。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