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學術論文的生産率被清華大學超過,日本大學的研究能力明顯下降,和歐美高校之間也存有差距。”《日本經濟新聞》4日在頭版顯著位置發表文章稱,“日本革新土壤貧瘠”。
日經新聞社與學術出版大亨愛思唯爾、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教授小泉周聯手進行了一項調查——以日本國内外209所大學為對象,計算出“大學革新力創新指數”,從而得出以上結論。調查還就“學術論文的數量”“研究層的厚度”“論文被引用比例”以及“平均每位研究者的高質量論文産出”等方面進行了比較。
其中,東大的數值将日本研究機構的弱點暴露無遺。2012至2016年東大學術論文的數量較10年前呈現增長态勢,繼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之後,保持在世界前十的水平。然而,同一時期東大論文的生産率卻跌至94位。“這10年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清華大學的崛起”,該報道指出,“2002至2006年東大各項指标完勝清華,10年後卻被清華超過,競争發生戲劇性轉變。”
日本大學到底怎麼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将其原因歸結于“沒能乘上互聯網時代的東風”。在美國,随着谷歌、臉書等企業的蓬勃發展,各大學為應對産業構造的變化積極開展科研。清華大學也在尖端研究上占得先機,其關于人工智能(AI)的論文引用數量占據世界前列,而日本的大學則在這場國際化的競争中逐漸掉隊。
1989年,日本在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的倡議下開始生物學研究國際項目,對日本科研人員進行資助,但申請條件是“必須和國外研究者共同研究”。當年受到政府資助的研究者中,27人摘得諾貝爾獎。“現在幾乎沒有日本人接受資助了”,該項目負責人、東大特聘教授廣川信隆說,這意味着日本人和海外研究人員共同協作的情況少了,導緻日本無法獲得“最新見解”。特别是日本政府在研究者中采取競争機制後,擔心待遇不穩定的年輕研究員為追求論文數量,偏好寫容易出成果的短小論文。
報道稱,日本企業也不待見研究能力不足的日本大學。例如豐田汽車為開發自動駕駛的AI技術,投入5000萬美元與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共同研究。日本文部省官員感歎說:“日本企業也不搭理日本的大學了。”對此,豐田公司表示,“站在世界科研頂點的還是美國的大學”。文章還稱,過去10年,日本迎來諾貝爾獎獲獎高峰,但腳下卻是危險驟增。大學和研究機構應該找到解決這些課題、再次振興科研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