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聊城的運河邊,慣看晨昏日落,卻從沒有想過它竟然是那麼偉大的曆史巨著——京杭大運河。大運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從建成至今已經有2400多年了。元朝開鑿了濟州河和會通河以後京杭大運河便從聊城市區穿過,自此它給聊城帶來了400多年的繁榮。今天将為您講述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并且使用至今,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
漕運
作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京杭大運河,坎兒井和萬裡長城)之一的大運河,對于隋朝來講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難道真如曆史書上記載的,隋炀帝荒淫無度,貪圖南方豐富的物産或者為把江南的美女運到自己身邊而修建的嗎?
縱觀運河曆史,我們把大運河的路線連起來就會明白隋炀帝修築大運河的真正目的了。
大運河,開鑿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元修築之後去彎取直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設洛陽為陪都。公元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全國。為鞏固對南方地區的統治,隋文帝派自己的兒子楊廣做江南都督,這讓楊廣切身感受到了江南的富庶和繁華。等他一即位就把首都從長安遷到了洛陽,并開始了這名垂千古的壯舉——開通大運河。這樣國都洛陽就可以通過洛河和大運河連成一體,直到江南。
大運河在春秋時期就已開始修建了。最初的目的是用于進攻他國,吳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修築運河,是為了将軍隊運到齊國讨伐他們。公元前360年魏惠王挖過這條運河,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挖過這條河,隻是他們都沒有挖完。楊廣即位後,于公元603年,下令開鑿長約1000公裡的“永濟渠”。公元605年有下令開鑿約1000公裡的“通濟渠”公元608年改造以前的渠道,使其與新渠道貫通。公元610年又開鑿了約400公裡的“江南運河”,自此大運河南北貫通。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像一個“人”字叉開的兩條腿。就是通濟渠和永濟渠。他們一撇一捺,伸向南方和北方,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為穩固隋朝至高無上的皇權,隋炀帝對運河的開鑿有一種執念,目的不隻是為了軍事,而更多的是為了經濟。當時經濟最繁榮的是揚州。運河的開鑿,以揚州為中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并且運河原本的軍事政治作用并沒有消失。它仍然是糧草物資和軍隊運送的一個重要通道。但同時也代替朝廷監管着南方的财閥世家。
甚至大運河到現在它仍然是重要的水利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運輸作用。還是南水北調工程的一個重要通道,依然發揮着不可替代的絕世作用。
南水北調工程
修築大運河,消耗了隋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導緻民不聊生,起義頻發,傷了元氣,最終隋朝滅亡。隋炀帝為了這至高無上的榮光,傾其國力,值不值呢?現在看來,修築大運河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啊!
幾千年的大運河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山陝會館
位于聊城的山陝會館見證了大運河曾經的繁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