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目 攴]”部漢字,《說文解字》的“[目 攴]”部隻有四個漢字,即“[目 攴](部首漢字)、夐、闅、[大 目 攴]”,這四個字在現代漢語都是生僻字,甚至其中兩個字在GB字庫中已不收錄,我們隻能描述字形,我們講解它們,是為了保持課程的連續性。
1、[目 攴](這個字的字形就是上面一個“目”下邊一個“攴”,GB字庫無此字,隻能描述字形)。《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舉目使人也。從攴,從目。”會意字。本義是擡起眼睛支使别人,意思接近我們現在理解的“使眼色”。
(使眼色)
看一下字形演變:
([目 攴]的字形演變)
在甲骨文裡,它是手指或銳器刺入眼中或緊貼在眼球上,具體會意衆說紛纭:
郭沫若認為這是“民”的異體,即被刺瞎一目的俘虜;王延林認為:“象手持細針挑眼睛,蔔辭中似作人名。”也有人從許慎之說,以為是一手舉目,即丢眼色;使眼色的意思,黃約齋以為是居高探遠之意。何大齊認為是以針灸眼睛治療眼疾之意。
如果從字形本義看,郭、王、何的解說都算合理。但從漢代文獻中的使用情況看,我們應當從許慎之說,但這并非原始本義,黃約齋的說法是漢代說法的引申義。不過,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亡,多做本義的猜想是有益的,但卻不必糾結。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蕲州謂使人為[目 攴],音如越。”說明在方言裡,[目 攴]還是使人之意。
在本義之外,[目 攴]還有三個用法:
(1)目小動。《類篇·目部》:“[目 攴],目小動也。”
(2)同“瞲(xuè)”。明代吳元滿《六書泝原直音》:“[目 攴],與瞲同。”
(3)同“䀗(jué)”。《六書故·人三》:“[目 攴],别作䀗”
這三種用法在典籍中沒有應用實例。
[目 攴]的小篆寫法如圖:
([目 攴]的小篆寫法)
2、夐。讀音有兩個:
(一)xuà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敻,營求也。從[目 攴],從人在穴上。《商書》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敻求,得之傅岩。’岩,穴也。”會意字,本義是營求。
看字形演變:
(敻的字形演變)
敻的早期字形與部首字“[目 攴]”相同,後來增加了字形的上部,其中,最上面的“人”是象形字,表示“人”,下面的“穴”是形聲字,表示“土屋”或洞穴。再加上[目 攴]表示舉目使人,合在一起會意舉目使人臨穴以營求之意。
這裡的《商書》,指的是《說命上》的序文。今本原文作“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岩”。傅岩,是傅說隐居的地方。殷之賢王高宗,在夢中得到一個賢相,他的名字叫“說”。群臣之内沒此人,他便讓百官依據他所夢之處尋找,在傅岩尋找到“說”。
(傅說雕塑)
孔廣居《說文疑疑》:“敻訓營求,有尋隙覓間意,故從人在穴上。目以審察之,攴以指使之,皆營求意也。”
《清史·左宗棠傳》:“嘗以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名之,謂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年且四十,顧謂所親曰:‘非夢蔔敻求,殆無幸矣。’”用的就是“敻”的營求本義。
本義之外,敻還有一個用同“矎”。《廣雅·釋訓》:“夐夐,視也。”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一雲:‘矎,視也。’重言之,是曰矎矎。‘矎’與‘夐’同。”
(二)xiòng。這個讀音出自《廣韻》。用法有二:
(1)遠。《廣雅·釋诂一》:“敻,遠也。”王念孫《廣雅疏證》:“敻之言迥也。”又《釋诂二》:“敻,長也。”王念孫《廣雅疏證》:“《說文》:‘長,久遠也。’遠與長亦同義。”韓愈《寒食日出遊》:“念君又署南荒吏,路指鬼門幽且敻。”他的朋友張亦被貶荒寒之地,所以是幽且敻。
(荒遠)
(2)姓。《萬姓統譜·敬韻》:“敻,見《姓苑》。”
敻的小篆寫法如圖:
(敻的小篆寫法)
3、闅。讀wé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闅,低目視也。從,門聲。弘農湖縣有闅鄉。汝南西平有闅亭。”形聲字。本義是低着眼睛看。
(低着眼睛看)
《廣韻·文韻》:“闅,俗作阌。”
闅多用于地名“闅鄉”,即“阌鄉”,漢代湖縣鄉名。後周置郡及縣,隋初俱廢;開皇十六年又置縣。1954年,并入河南靈寶市。
闅的小篆寫法如圖:
(闅的小篆寫法)
4、[大 目 攴](GB字庫沒有收錄,隻能描述字形)。讀quá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大視也。從大[目 攴]。讀若齤(quán,缺齒)。”形聲字。本義是睜大眼睛看。《廣韻·仙韻》:“[大 目 攴],大視貌。”
(睜大眼睛看)
[大 目 攴]的小篆寫法如圖:
([大 目 攴]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632,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