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突發“過勞死”的新聞常見諸報端。事實上,“過勞死”的發生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職業健康問題。這種極端的勞累能不能預防?身體會不會發出預警信号?
“過勞死”多見于哪些人
過勞誘發導緻死亡的潛在疾病中,以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最為常見。調查研究顯示,直接促成“過勞死”的5種疾病依次為: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
日本曾做過一項調查,經對203名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研究發現,超過2/3的患者曾超長時間工作。另一項研究比較了幾組男性白領人員24小時動态血壓後發現,加班組24小時平均血壓高于對照組。也就是說,對于那些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發生“過勞死”的概率要高于正常人。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過勞不僅是誘發因素,其本身可能直接影響神經内分泌的功能,從而導緻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出現。
過度加班是導緻“過勞死”的首要原因。“過勞死”的主要人群已從體力勞動者轉向腦力勞動者,且呈年輕化趨勢。一項對92個“過勞死”案例的研究顯示,這些死者的平均年齡為44歲,分布在IT、醫療、媒體、科教等行業,其中又以IT人士平均年齡最小,僅為37.9歲。
“過勞死”的危險信号
需要指出的是,僅有1/3的猝死者生前被确認為猝死高危者,另外2/3的猝死者,生前無任何不适症狀或僅有輕微的異常表現。日本“過勞死”預防協會提出“過勞死”有10大危險信号,如果出現其中2項,就是“黃燈”警告期,不需要擔心;如果出現3~6項,就是“紅燈”預報期,已經具備“過勞死”的征兆;如果出現6項以上,就是危險期,随時可能“過勞死”。這10項危險信号如下:
1.較早地出現了“啤酒肚”。
2.有脫發、斑秃或早秃。
3.記憶力減退,開始忘記熟人的名字。
4.經常頭疼、胸悶、耳鳴、目眩、心悸,檢查無臨床指标異常結果。
5.頻頻去洗手間。
6.注意力越來越不容易集中。
7.性欲、性能力下降。
8.心算能力越來越差。
9.睡眠質量不高,有失眠、多夢,一覺醒來仍感疲乏等情況。
10.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相較于“過勞死”的個案報道,現實生活中,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感到疲勞已經成為常态。有研究統計,在30~50歲英年早逝的人群中,超過95%的人死于因疲勞引起的緻命疾病。一般來說,如果隻有普通的疲勞感,睡一覺往往能恢複精力,但如果通過正常的休息,疲勞感仍無法緩解,這時候就需要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慢性疲勞綜合征。“過勞死”多數是由慢性疲勞綜合征發展而來。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過勞前兆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現代醫學中的一個新病種,由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于1988年正式命名。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以非特異性表現為主的綜合征,症狀持續存在或反複發作至少半年以上。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慢性疲勞綜合征?美國疾控中心制定了以下3個标準:
1.持續或反複出現原因不明的嚴重疲勞,時間超過6個月,充分休息後疲勞症狀仍不能緩解,活動水平比健康狀況良好時下降了50%以上。
2.同時具備下述4個(或4個以上)症狀。
①記憶力下降或注意力難以集中;
②咽喉炎;
③頸部或腋窩部淋巴結觸痛;
④肌肉痛;
⑤多發性非關節炎,關節疼痛;
⑥新出現的頭痛;
⑦睡眠障礙;
⑧勞累後持續不适。
3.排除其他疾病或不良嗜好引起的慢性疲勞。
一旦發現自己符合上述症狀,需要立刻尋求醫生的幫助。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疲勞
疲勞是一個很難定義和描述的症狀,尤其是疲勞的主觀感覺,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評價指标。為了尋找到更好的疲勞的流行病學和症狀學研究方法,近年來研究者陸續制定了多個疲勞評估量表。目前普遍使用的疲勞量表(FS-14)、健康狀況問卷(SF-36)、心理判定量表(SCL90)等,可以綜合運用,來判斷是否存在慢性疲勞綜合征。這些量表都要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處于疲勞狀态呢?可以通過以下評估量表測一測。
針對以下信号,若有2~3項,表示輕度疲勞;3~4項,表示中度疲勞;5~7項,表示重度疲勞;若具備8項以上,幾乎可以肯定你已經處于疲勞狀态了。
1.早晨不想起床,勉強起床,也是渾身倦意。
2.工作或看書時注意力難以集中。
3.說話有氣無力。
4.不願與同事交流,回到家後也常常默不做聲。
5.總是伸懶腰、打哈欠、睡眼惺忪。
6.懶得爬樓,上樓時常常絆腳。
7.公共汽車開過來也不想跑步趕上去。
8.喜歡躺在沙發裡,把腿擡高才舒服。
9.四肢發硬,兩腿沉重,雙手易發抖。
10.食欲差。
11.心悸胸悶,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滋味。
12.經常腹脹、腹瀉或便秘。
13.忘性大,越是眼前的事越容易忘掉。
14.不易入睡或早醒,入睡後不斷地做夢。
遠離慢性疲勞綜合征
至少做到這些
控制總熱量,每餐以八分飽為度,減少動物脂肪和甜食的攝入,多吃魚類、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規律進食,特别要注意吃早餐。一天中補充充足的水分,避免在晚餐後攝入過多的咖啡因或者濃茶。
盡量減少夜生活,每天睡眠7~8小時,補覺需适度。
合理安排工作和學習時間,調整生活節奏,避免長時間緊張工作。
每周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
堅持有效運動,包括快走、遊泳、騎自行車、跳舞等。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培養業餘愛好,适當保留“童心”。
學會傾訴。在巨大的壓力面前,給負面情緒一個出口,可以讓你盡快恢複良好的狀态。
盡量少生氣。憤怒影響到人體的各個髒器,因此要減少不必要的憤怒。
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全科醫學科 陳麗英 潘健将
來源: 健康報
,